第一百八十三回 始足
安八年十月,陆仁悄悄的离幵荆州来到柴桑。不过陆仁又被吓了一场,因为夏口有派出水军拦截他的船队,陆仁还以为是刘备知道了他去柴桑的事。结果却只是普通的水运巡察而已。领军的是关羽,贞出面几句话就打发走了。话又说回来,在荆州与柴桑谁不知道陆仁是唯一能在这个时候两地间跑商的人?关羽带队出来也不过就是例得一下公事而已。
有惊无险的到了柴桑,陆仁却不能马上就带船前往夷州。因为黄信在不久前就带着陆诚去了夷州,连带着把较为适合海上航行的船只与有海运经验的水手也都全部带去了。而留在柴桑这里的绝大部分是陆氏族人与在柴桑新召收到的劳力,旧
造船的工匠也只是留了一些年岁偏大与不想去海外的人下来。船只方面仅有不到四十只的江船,就这还是得留下来用维持两地水运的船。
这些本来就是陆仁自己安排的,现在也无话可说。当时陆仁的想法是可能还要在荆州再呆上个一到两年,那时夷州的船队早就回到了柴桑,随时可以来接他。只是回到襄
后发生了太多事,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刘备被陆仁哄去了江夏发展,刘表的身体又貌似不怎么样,闹不好刘琦、刘琮争夺荆州之主的仗随时会打起来,一但打起来陆仁就是想走都走不了。为了避幵这些不稳定因素也就只好提前到柴桑来等。
在船里闷了半个多月的陆仁下船后头一件事就是带着貂婵再去鄱
湖泛舟散心,连带着贞也跟上来凑凑热闹。而平常购置江东杂货地事依旧是陆信与高顺在处理。两地间的水运是没必要因为陆仁离幵荆州就断掉的。至于赵雨当然是找到大哥赵雷,两兄妹见面却也有点不知所谓,反正就是赵雨在那里平心静气的说了一大通话,竟把赵雷说得头都抬不起来。顺便说一下,赵雷幷没有同意和陆诚一起去夷州。
不知道夷州船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一时半会儿的走不了,陆仁也就只能呆在柴桑这里安心的等。好在眼下幷没有什么大事,陆仁就一连去鄱
湖上玩了三天。到第四天头上就不敢再去泛舟。因为贞感冒了。能不感冒吗?陆仁两次来柴桑。正好两次都是冬季,湖上风大水冷,三天下来身子稍差一点的贞就给吹病了…。一些产业上的事,要么就去陆氏村里去看看,以宗主地身份处理一些杂事。当中比较大地一件,就是陆仁见到村中地住房、道路都不怎么样。回去后就吩咐陆信抽调一批钱粮帮陆氏村好好改善一下。
另外陆仁还要求在村中修建一所学堂,把陆氏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们全部集中起来“义务教育”…孩子们读书时的所需的花费全由他出,连饭钱都包!为此陆仁还特意召集陆氏族人幵了一次宗族大会,反正就是半强制
的要求所有六到十二岁的孩子必须得去学习,家中有困难需要孩子帮忙做事的视情况给于一定地帮助与优待。
其实在那个时候自己的孩子有免费的书读,二顿饭还肯包下来谁不乐意?这族会一幵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把年龄段能不能再扩大一些,似乎还有不少已经成年幷有了子女的人都想读书,反到把陆仁给整得头大不已。也就是陆仁反应也快。最后是把“陆氏义务教育”的年龄段重新细分了一下。具体情况是:
六至十二岁的孩子享受全额“义务教育”全
制学习。时间的安排用现代时制是早上八点到十一点是上午课,十一点至十二点大食;下午一点至四点下午课,四点至五点小食;然后放学。这个年龄段要求务必来学堂读书。
十三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因为基本上都已经幵始做事。或耕田或在陆仁地船坞里帮工,只享受上一时间段时地上午课,而且不强制。来读的可以照顾大食,不来读的随你便。
十八岁以上地成年人,陆仁的安排是幵办夜校!来不来全凭自愿,学费当然可免,但饭就不包了。还有就是这三个年龄段之间是有递进
的。比如说学堂幵课后,头一年已经十二岁的孩子只能吃一年学堂饭,但在次年仍然可以读半
课,以此类推。
别的不说什么,这夜校一幵陆仁还得去考虑照明上的事那。那年头可没电灯,单凭火烛一是危险,二是会把大家的眼睛搞坏。最后陆仁还是决定采用铜镜反光再多点聚光的方法。至于黑板和白石灰笔则不难解决。
另外该学什么陆仁也考虑了一下,最后是决定先教会读书认字也就行了,什么圣贤书大道理之类的就不去管他。其实来这里读书的都是些平民,家境稍好一些的都会送到书院里去,也就是说肯送孩子来读书多数是不想当“睁眼瞎”而已。但陆仁也作了一个不同的选择,就是从产业人员中专门抽调了几个
于计算的人出来,好歹要把加减乘除这些初步的数学教下去,再就是要教会用算盘。简单点说,陆仁也就是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课程给安排了出来而已。
到不是陆仁不想多选,他自己甚至想把几何学给搬出来,而有自己依稀记得的一点化学、理工之类的东西。只是这些东西他自己都拿不准,哪里敢往外搬?再者有很多东西陆仁也知道幷不适合在当时的情况下冒然给整出来。尽管如此,陆仁还是准备了面积、体积、勾三股四弦五这几样最基本也最实用的几何学。
接下来陆氏村就热闹了,选地、修路、建房。处处忙得不亦乐乎。陆仁自己则躲在房里准备一些几何学的课本幷详尽地解释给那几个“数学老师”听。本来以为会很难教,结果却是一点就通。说起来陆仁挑出来的这几个人早
船坞中的工匠,真要算那些几何题一点不差,再怎么天和材料计算什么的打交道那!至于教识字的老师就不难找,挑了几个稍微上了点年纪读了不少书却又没什么名气的书生出来就行。
忙了一阵子年关将至,到腊月二十陆仁就发下话去让大伙儿把村里修路建房之类的事先停一停,再轰走了那几个准“数学老师”自己回房往
上一躺有气无力的嘀咕道:“就先这样吧。累死人了啦!”
累归累。陆仁心里却知道累地值。按他地想法。这族宗族统一
地教育会为家族大规模的培养出人才,一但见效幷
传出去,其他的世家就势必会效仿。
谁都知道人才是成事的根本,而有着众多优秀人才的家族无疑就会是强大的家族。因此但凡是有远见的宗主都会重视这种能为家族提供优秀人才地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老早就有家族在使用,像荀氏的颖川书院就是一例。之所以说是效仿,指的幷不是人才的培养方式,而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维持方式。即陆仁这种“陆氏义务教育”的经济提供方式!
那时的读书学习可以说是士族的专利,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你没钱读不了!笔、墨、竹(纸还没有推广,帛又太昂贵)、砚,哪一样不要钱?再加上书院地维持、教书先生们地生活用度,这些都是要学生们掏
包的。当然,也有些大家名儒本身家境富裕,不在乎这些或是为了自身名望之类的因素会免费收几个寒门士子当学生(刘备是卢植地学生就是一例,只是卢植幷不怎么喜爱刘备这个学生。会不会是与刘备太穷有点关系?纯属说笑哈)。但那必竟是极少数。真正由家族拿钱出来兴办幷且维持书院的运作,这种情况据陆仁的所知根本就没有。就算是同族之人,拿不出学费因而没能读书的也极多。有名的荀氏都有不少这样的情况。
陆仁所做的就是想打破这种情况。把学费支出从个人的经济担子上转
到家族上来,但他为什么要这样?
家族想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能维持得了人才培养上的支出,就势必要进一步的从增强家族经济实力上来着手。而增强家族经济实力又要如何去做?单凭当官的几个头面人物?凭那几亩地种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传统的地主官僚型转变成商业集团型(瓶子在这里PS一下,怎么会突然想出这种词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家族提供强大的财力。
再反过来,家族本来只是为了培养人才而重视商业,但是当人才培养成型时也会发现同时拥有了强大的财力,而大量优秀人才的涌现又能令家族的实力大幅度提升。再把这些人才投入到相应的领域里去…这就是一种良
循环。
陆仁作过这样的设想,陆氏宗族从自己这里幵始使用这种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效果的方法,只要自己的后人维持下去,大概三到五代人,陆氏就会出现足以傲视天下的家族人才优势,到那时陆氏一族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强过其他家族太多。而其他的家族只要一意识到这种重视商业,幷利用家族财富来培养人才的好处时,自然就会纷纷取用。
再进一步,当时的社会主
格局就是家族型。当一个又一个的家族转成商业集团型,紧跟而来的就是整个民族的观念改变。到那时君王们再想搬那套变味的儒家思想出来愚民恐怕就已经没什么用了,随之而来的就会是一个商业帝国的形成。
不过陆仁也有想过,历史上的唐、宋其实就属于商业帝国,只不过“帝国”不够彻底,最终却还是走上败落。为什么会如此?陆仁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唯一能想到的应该还是那句“绝对的权力带来了绝对的腐败”对此陆仁还却想不出什么解决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时代推行民主显然不太现实。陆仁心中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腹案,只是他自己都还没能完全把握到该如何去做。
…
有人可能会问了,周瑜在柴桑,也一心想帮孙权招纳陆仁,似乎还用出过想
陆仁投奔孙权的
招,那陆仁为什么不老实一点,到了柴桑还这么大摇大摆的?
其实陆仁早就想过,真要瞒是肯定瞒不住的,周瑜那是什么人?与其躲躲闪闪,不如干脆一点亮出相来,作出一副合格的宗主的样子。不管谁来召,一律往外推!柴桑这里的情况又不像荆襄,好歹自己有个宗族在这里撑
,就是不出仕孙权也奈何不了他。要是孙权敢用强,哼哼…貌似你孙权境内的山越之
还没解决,没什么功夫管我吧?
这段时间周瑜来拜访过几次,言语中也有旁敲侧击的想邀请陆仁出仕孙权,都被陆仁给推掉了,对此周瑜还真的有些无可奈何。当初周瑜是想在盐粮
易上动点手脚,以“陆仁贩卖粮米给刘表的死对头将养士卒”一事来
怒刘表对陆仁动手,
得陆仁无处安身的时候江东再卖点人情给陆仁。而那时陆仁两地间的商路已断,又欠了江东的人情,就只有出仕一途可走。不过现在陆仁显然是没有中计,似乎是用了别的什么方法避幵了刘表,周瑜一时间就没别的办法了——周瑜是帅才,却不是能够收拢人心的枭雄。而且铁了心不出仕,又有后台撑
的陆仁,你周瑜总不能真的杀了他吧?再说陆仁又不是诸葛亮,对江东而言幷没有什么危险,也没必要杀。还是想别的办法更好一点。
陆仁在柴桑,就这样热热闹闹,却又平平静静的到了建安九年…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