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地大物博”
我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唐朝的韩愈在《平淮西碑》里曾说:“地大物博,蘖牙其间。”后来我们学到的知识也不断验证这句至理名言——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生存着许多世界珍惜物种,可爱的独一无二的大熊猫就是我们不变的骄傲;我们还拥有数不清的稀有矿产,很多种矿产资源蕴藏居世界首位或前列,我们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应用金属工具了,金银早就成为流通的货币…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但在今年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则说“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沈思还认为,中国资源非常紧缺,总量并不丰富,人均资源拥有量就更少得可怜。沈思呼吁,应尽早把“地大物博”论请出中小学课本,让一些触目惊心的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数据取而代之,倒可以让孩子更冷静、更客观地面对中国的资源问题。现在必须从娃娃抓起,灌输一种资源匮乏的紧迫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的理念,而不是盲目去培育“地大物博”的虚荣心。
对于沈思委员的这个建议“应尽早把‘地大物博’论请出中小学课本,”笔者难以赞同。让“地大物博”从中小学教科书里退出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之举。资源紧张、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状况的形成并非“地大物博”的灌输所造成,把浪费的罪因归咎于“地大物博”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何错之有?我们国家确实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世界上也是少数几个屈指可数的“大国”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难道还不够大吗?我们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岛屿众多,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河
众多,有长江、黄河等世界
的大河,水能蕴藏量居世界首位;我们有长城、黄山、桂林山水等风景秀丽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自豪?说它“物博”也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海南岛有“热带基因库”之称、云南更是被称为“动植物公园”山西有“煤海”之称,地球上的大部分矿产资源在我国几乎都能找到,有些储量还相当丰富,说它“物博”决非空
来风。当然“地大物博”是事实,但我国按人均占有量来计算就不那么乐观了,据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统计的国家中,我国的资源总量显得比较“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非常落后。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之八点三、百分之四点一、百分之二十五点五、和百分之九点七。尽管人均占有量不高,可我们仍不能否认我国“地大物博”的客观事实,因为我们确实“地大物博”!
国家“地大物博”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想让它“退出”教科书就能“退出”的。退一步讲,即便不再提“地大物博”但人们的节约理念尚未确立,到处可见浪费现象,这又是谁的责任?沈思先生还举例说,日本是世界上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但国民资源危机感却很强,也是世界上节能、环保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这有赖于日本节能教育和资源匮乏教育到位。实际上,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其实,一个国家节约理念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越是现代文明社会就越注意珍惜与节约,而越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显现出一种铺张和浪费。因为
放型经营和开采,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把当前的环境恶化、奢侈浪费归咎于“地大物博”教育意识的强化,显然是有些牵强附会。因此,我认为“地大物博”并非奢侈的原罪,真正的原罪是节约意识的沉睡。
没有良好节约意识的养成,只是让“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消失仍然无济于事。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的沙漠越来越大。拿北京的一个地方来说吧。那么一个小小沙丘,经过几年的扩大,最后竟成了一个方圆几公里的沙漠。这显示了地球的环境越来越差了。如果不及时控制这个局面,那么地球会变成一个沙漠星球。早在1968年4月,数十位科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齐聚罗马,探究环境退化、经济混乱等人类困境,这就是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在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郑重指出,不可再生资源的贮存已经能够知道是有限的并且还在减少,我们的地球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时隔近40年,某些国人仍缺乏危机意识,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实际上这种忧心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大物博”地球上有足够的水能和太阳能等等,让人尴尬的是,据国家能源研究所估算,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很低。如果生产100万美元的产品,中国需要花费的能源是美国生产同样产品耗费能源的2。5倍,欧盟的5倍,日本的9倍。经济学家沃森认为,落后国家由于发展较迟,往往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一是模仿制度;一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国度,当然不能跟随西方某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此外,在打造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每个国人都应身体力行提倡珍惜与节约,而不是铺张和浪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是不能走的。正如甘地所言:“地球所提供的足以
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添满每个人的愚壑。”
因此“地大物博”退出课本是不明智的,因为“地大物博”退出课本并不等同于国人就有危机意识,更不代表国人就会懂得珍惜和节约。近年来,随着中央倡导经济发展模式从
放式向集约型转变,应该说,已有一部分国人已经有了危机感,历史无情的翻过那一页,如今,被人们过度利用的土地已经不堪重负,变得“地大物薄”了,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但“地大物博”本身并没有错。要真正树立起节约观念,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要注意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米;从大的经济方面,要学会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
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样,我们才有希望。
教育上确实要从娃娃抓起,但也不能矫枉过正。我们一方面教育孩子为“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另一方面又为人均占有量太低而教育孩子要树立节约意识,环境恶化是由于我们不合理利用所致,这样做岂不更好?这要比让“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消失更有意义。一种理念的树立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节约意识的培养也并非从教科书上去掉“地大物博”就能奏效的。而要真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