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有余兮思无穷
打开李智红先生的散文集《布衣滇西》,即刻就有一种作品本身内在的人文力量鼓来一股强劲清新的气息,首先是“布衣”一词给人的联翩浮想。《盐铁论·散不足》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也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反观自身,至今也是一介布衣。是故,一种令人愉悦的亲和力油然而生,并且随着阅读过程中的反刍、体会和感想,越发觉得亲切而温馨。
据我所知,李智红在诗歌、散文、评论等领域都有丰硕收获。迄今为止,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各一部,随笔集也在紧锣密鼓的出版过程中。他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甚至遥远异国广为发表,已逾四百万字。这个数字对许多人来说或者是一生作品的数量。对我来说更加佩服的是他的散文创作,以其“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在对原乡永无止境的追索与探求中,其精神境界才能得以升华,并最终修炼成照彻人类心灵黑暗的曙光或者星座”为宗旨,刻苦勤奋的孜孜追求,终于有了“云南省著名青年作家”、“《读者》杂志首批签约作家”、“《语文报·高考版》特邀主持人”、“励智风车”专栏作家等不菲的成绩。
《布衣滇西》或者可以看作是李智红散文创作的一个小结,主要以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秀美山川、文化神韵的赞美与
诵为主旨,分为“古道驿铃”、“布衣故乡”、“大地行走”三辑,收入了不同时期的散文七十四篇。
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不论是“在这寂静的高原之夜,除了自然界那些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声响之外便再没有了其它的喧闹与扰囔。这样的也让我感慨不已,神往不已。在我所供职的小城,没有哪一个夜晚会像在这村夜里一样,能让我睡得如此安逸和宁静《夜宿傈傈坪》。”或者是“在我的印象中,板桥河的
淌一直充满着一种少见的沉着与平稳。无论
夏秋冬,它总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平实,像一篇古老的寓言,像一个清远的童话。即使是在那些暴雨如泼的日子里,板桥河依然是理智而又仁义的《故乡河》。”再或者“倾听着这纯粹的,秋天的声响,我不
怀想起了我遥远的故园,怀想起了那些广阔的原野阡陌,怀想起老家的屋顶上那一挂袅袅的炊烟,怀想起酿酒的号子和丰收的锣鼓。甚至怀想起了在那些个天朗气清的仲秋的下午,阳光
水般灌溉着大片的稻田,镰刀嚓嚓地切割稻秆的声响。我的众乡亲们,在浓得花不开的秋
深处,挥洒着炽热的汗水,快乐而幸福地收获,歌唱《秋天的声响》”随便从《布衣滇西》一书中的任何一篇文章来看,都能感觉到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无不经过作者仔细的挑选,是作者散文作品中的
华。
自从认识李智红先生以来,经常和许多朋友说起他,虽然彼此之间尚未谋面,但我们的交往却颇为频繁。尽管和朋友们常常说起他,在他人乃至我自己也曾经以为我们很熟悉,很了解。然而,当我打开《布衣滇西》逐渐阅读的时候,我顿然发现,我以及我的朋友们所理解和看到的李智红,已不是本来的李智红了。问十个与李智红认识的朋友们,便会有十个对李智红文章的看法。我想李智红是被广大喜爱他的作品的读者们各取所需,进行了肢解和分离。就像从这本书中,你翻开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说:这就是李智红。
的确,李智红先生的文章既有着因对故乡的热爱与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所包含的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审视,也因此更加使他的文章折
出雄浑
满的成
的魅力。对一个作家来说,他的人生和思想以及经历总要比其他人复杂一些,而一部作品的蕴涵更要比作者复杂曲折的多。在我看来,智红先生的散文之美不是绚烂的晚霞朝辉,不是甜蜜的耳鬓厮磨,不是装腔作势的磅礴,也不是空
的词语豪华。“十万大山,十万山的
髓。它早已成为了一种风景以外的、更深一个层次的图腾或者灵魂。在缎子般轻柔的,遥不可及的天空映衬之下,它更像一些永远无法收割的晚秋作物。《十万大山》”“精神与灵魂的长久漂泊,是我对故乡的追寻与归依有了一种深切的灵武与体验。《祖树》”“尽管,属于我的家园,一直是贫寒而又朴素的,一如我贫寒而又朴素的母亲。《我们的家园》”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他散文的美主要在意境的营造上,呈现出一种晨曦初
时薄雾笼罩的田园的美,是一种月
融融或细雨淅淅沥沥的夜晚,一家人或者数位知己亲朋围着火塘而坐,海阔天空无所不说的愉悦温馨之美。
次之,智红在散文中的思考也使他的散文别具特色。他时时在沉思,而这种沉思却并不故作深刻。我想这不是因为他的散文
胎于诗歌,因而追求散文的诗意辽阔之故。我更多的认为,这是李智红先生的天
使然。去年我去大理,听老师说李智红像个大男孩,所以也就有人这样亲切的称呼他。他命中注定应该不是那种高歌击筑、碧血蓝天、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勇士作家,他就是他,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彰显民族风土人情、赞美故乡秀美山川的艺术创作中,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普通的鼓手,而不是擎着旗帜的先锋,于是在这种理智冷静的沉思中,使他逐步进入将民族和个人希望的审美心理向普遍受众的现实世界引导的广阔天地。为此,他在散文创作中不断将语言修辞和审美观照相整合。同时,在对宗教故事传说和历史典籍的阐释中,又使得他的散文多了一层“悟境”在他的文章中,日常智慧经常可以超越宗教藩篱,让读者常常可以得到一种超越文本之外的感受来。“我说不清这种‘谢土’仪式的深厚渊源,但我深信,我们家族对这片土地的虔诚与感念,信赖与期盼,是由衷的,是发自肺腑的。《祖土》”“我的父母虔诚地相信,只要把我拜寄给了老井,我一生贫
的命运就会得到彻底的改观,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因为我是老井的干儿子,老井那绵绵不绝的生命之水,就会在冥冥之中浇灌着我,滋润着我,为我洗涮生命中的污垢,涤
灵魂上的尘埃《喊那口老井为爹》。”像这样闪现着朴实善良的精彩文字在《布衣滇西》一书中随处可见。
第三,智红的散文总是把伤感和梦幻
织在一起。有的篇章,是民族和亲人的情感的融合。有的篇章,是他自己心灵喃喃的自语。但他很少渲染或者宣
个人的痛苦,而只在文章中略微
代,犹如一枚苦橄揽,让读者在掩卷后仍然可长久地轻轻品味、缓缓反刍这种情绪,然后再让其淡淡飘曳,幽幽蔓延。而且在文本中,他把这种伤感隐藏在梦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