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真的要考证?
有消息称,文化部将对从事唱歌、演员等文化行业的人实行持证上岗,先考证,再上岗。
这个消息的真伪还有待考证。如果是假的,就不用理会了。如果是真的,就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歌手需要考证吗?
唱歌是人的一种天赋,与有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太大关系。全国有多少座音乐学校,每年毕业的音乐人才有多少,怎么没看见有大量的优秀歌手出现呢?现在歌坛上的著名歌星,有几个是从专门的音乐学校里出来的?
每位歌手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才能为大众认同,而大众的口味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按照以前的观点,男歌手只能唱
刚一类的歌曲,不能唱柔情似水的歌曲,但到后来,这类风格的歌曲也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经过专家评定的歌手,大众一定会喜爱吗?此举会不会扼杀大量具有天赋、极具个人特色的歌手?
专家的观点幷不能完全代表大众的观点。周迅发第一张歌曲专辑时,不是也有人反对吗?但是她的歌曲做出来以后,效果还不错,很有小女人的味道。
如果真要考证,以前的老歌手是不是需要补考?那些唱歌老跑调,却早就成了红歌星的人,应该不应该发证?像周杰伦这样的创作型歌手,如果由专家评定,能通过吗?专家们能接受《双截
》这种风格的歌曲吗?
有些少数民族,从小就能歌善舞。这些人没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唱歌非常
。这些人如果参加演出,是否也需要考证?
原生态歌手阿宝参加2004年西部民歌大赛时,让专家组评判,专家们产生了争执。到最后,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观众。结果,阿宝得到了观众的热烈
。后来,阿宝参加了央视的2006年
节联
晚会。
如果在考证时,专家们产生争执,怎么办?到最后,不是还需要把决定权交给观众?
第二,演员也需要考证?
当演员也需要考证吗?周星驰、张柏芝都有不是专业演员出身,但是他们的演技都很好,周星弛还自编自导电影。现在的电影明星、电视剧明星中,有几个受过专业的训练?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演技一般,但是仍然有许多观众喜爱。
例如美国的女影星林达,连大街上的一般书迷,都认为她的演技一般。甚至有的电影公司为了证明林达的演技糟糕,拒绝与她签约。林达小学都没毕业,最早是一个满街跑着卖糖果的小女孩,脸脏兮兮的。但是她在美国影坛上走红了29年,她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戸晓,她的照片挂得到处都是,整整一代人是看着她的照片长大的。只要有林达上演的影片,影院就会爆满。
当年美国还有另外一位女演员温娜,受过高等教育,上过电影学院,演技是影视圈里公认的一
。但是,无论温娜怎么卖力,都比不上观众对林达的热爱。这可真是太奇怪了,用圈内的尺寸是根本得不出结论的。
一个心理小组在一项“另类”调查中得到了结论,人们喜爱林达,幷不是喜爱她的演技,不是完全因为她上演的那些角色,而是喜爱林达的本质,喜爱她幵朗的性格。
当然,这只能代表美国观众的口味。
如果有一个中国版的林达,能不能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呢?这种类型的演员,岂不是会被埋没?
第三,文化行业真的需要认证吗?
文化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是属于艺术的。唱歌、表演都属于艺术。艺术是从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和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艺术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前发展。艺术是面向大众的,需要大众的理解和接受,还有相互之间的交流。而其它的行业,则需要固守原有的规则、模式,它们面对的对象,是封闭的、单一的。
厨师需要认证,厨师面对的是各类食品,他只要把菜做好就行了。驾驶员需要认证,他只要会幵车,遵守交通规则就行了。车工需要认证,只要会幵车,把零件加工好就行了。会计师需要认证,他只要把帐目弄清楚,各种数据算出来就行了。这些劳动行业,所面对的对象是特定的,是死物,是不会变化的。
无论是歌手还是演员,他们面对的对象都是大众。而大众是一个群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艺术观点。而每个歌手、演员所面对的观众群体,不可能是一样的,群体中国个体数量有差异。
歌手唱歌好听不好听,演员演戏好不好,大众都会作出公正的判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耳朵是敏锐的。只有受到观众的
,有人喝采、鼓掌,这些歌手、演员才能生存下来。专家承认不承认,是无所谓的。
如果文化部真的要对文化行业实行考证,在本质上讲,这和清代科举试考实行“八股文”没什么两样,只会扼杀艺术的多样
。
这种认证制度是违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根本方针的。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根本方针:在坚持共产
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和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
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这个方针反映了文艺的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综上所述,文化部不应该对文化行业实行认证制度。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