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c1983蓝诃文集 下章
[80后征文]80年代的看80后写
 我不是评论家,就算自称为网络写手后面还得打个问号。所以,请姑且这样认为,我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姿态去看待80后这一群写作者的落,生生死死。我的思维是肤浅和弱智的,很多时候,对于一本书的评论,我只会说好看和不好看,比如《幻城》,好看;《挪威的森林》,不好看。之所以把《幻城》和《挪威的森林》列举在一起说明问题,我并没有丝毫想诋毁《挪威的森林》的意味,只是强调,我是足够肤浅的。好了,开讲我的观点:

 80后,没有所谓文学的东西

 80后除了夜X这等读中文系的要写写论文之外,鲜少有人谈及文学、技法之类的话题。论及文学,那是国内80前作家的东西,而且颇有一些专业质。与其说80后不谈文学,不如说80后不屑于讨论文学。韩寒是不读世界名著的,孙睿是没拿文学理论当一回事的。更有为数不少的80后写手旗帜鲜明坦言,国内作家基本不看。80后相当部分写手对古典情有独钟,比如《三国演义》。而且,对于国外当代作家,比如昆德拉、村上树、杜拉斯的阅读渴望,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作家。但是,总体而言,80后的阅读是七八糟的,他们没有集中的阅读取向,更不受制于阅读年龄的限制。他们可以看《猫和老鼠》慵懒地过一个下午,也不惧于把卡尔维诺的大块头读得味同嚼蜡。他们可以顶膜礼拜修读《圣经》,亦可以把《上海宝贝》看得漾。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比任何一代接触的信息更为多元化,以及他们对新生事物的迅速接受程度。80后不会把余秋雨当一回事,更干脆利落地避免了莫言、苏童、王安忆等当红一线作家的“荼毒”所有这些,使得80后的文字几乎没有继承,混沌而自成一体。80后隐约明白,阅读老一辈作家的东西,只会受限于他们制定的、壁垒森严的标准之中。这个标准纵使以后再怎么突破创新,终究也只是在标准内的再造罢了。所以,80后的写手无形中远远逃离了这个深蒂固的城堡。比如,张悦然和树。80前作家企图让文字专业化,以至成为精英化的艺术。但又困于市场化的庸俗公众需求。于是他们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下,要么选择超凡脱俗,要么选择罪大恶极。然而,这两种极致,鲜少人能够做到,更多的是不伦不类。80后写手打从拿起笔那一刻就清楚了他们在做什么。比如红袖的窃书女子,开宗明义写道: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作者。80后写手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思想,他们不会为了追求艺术的极致而写作。至于文字能具备什么内涵,体现什么社会意义,呵呵,谁管它那么多。

 白痴的社会主,并不早的80后

 当属于社会主群体的人群对蒋方舟哇哇哇神童天才胡喊叫之时,80后一阵窃笑。中年人、老年人完全不理解80后这一代到底变得怎么样了,他们还在拿他们老掉牙的童年和80后做比较。如果稍微对80后有接触的“大人”们,他们会发现,80后的文笔、思维完全不是他们设想中的样子。你不必惊讶一个小学生一挥而就写出几千几万的文字,你不必惊讶一个初中生跟你探讨生命伦理的问题,你不必惊讶一个高中生有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你更不必惊讶一个大学生荒诞得前所未有。当80前在说早恋的时候,80后已经比任何年代更勇敢地在爱了。他们说,古代不到十岁就可以有童养媳,十几岁就可以结婚生子。我们才不过亲亲嘴,已经是严重节的晚恋了。当80前还在对“”的问题说还休,想写又不够坦诚,写了又仅仅停留在身体感观的客套描写,稍微写出格了还要和一帮卫道士不断解释,80后已经在同居,在发荤段子,在议论安全套的品牌了。80后不会把“”看成是难以启齿的事情,更不会觉得婚前行为道德败坏。80后不但接受、尊重同龄人的生活,更在文字里仔细描述。80后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道德准则。他们更为无拘无束,甚至肆无忌惮。可能80后除了孝顺这等传统美德不敢有过于放肆之外,什么狗、大便、生命、口、疾病、恶咒都可以拿来开玩笑。社会主以为这是个别人的早,殊不知,集体早是否还能称之为早。80后很多时候不是行为上的早,而是社会主在无知之中赋予了他们思想上的“早

 颠覆、多元化、真实

 在以往的文字桎梏里,文章被印上了鲜明的道德烙印。权威们需要文学来净化人民的心灵,需要文学来引导社会真善美的风尚。在清一编辑队伍由80前担当的局势下,文章的发表要求被强横地加上了他们顽固而恶俗的评审标准。比如文章要阳光,文章要歌颂善良批判恶,文章要有教育意义。他们兴许知道文章的生命在于近真实,但从来都在过滤真实的恐怖、真实的颓废、真实的虚假。80前的文字氛围里缺乏完整却刻意构造完整,缺乏反对却煞有其事反对一番,缺乏致命的颠覆却恭维着微不足道的创新。80后什么都写,只要是他们经历过的就写,只要他们看不惯的就写,只要他们想得到的就写,夸张地写,矫情地写,天马行空地洒笔墨。他们丝毫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缺乏深度,他们也丝毫不会去理会他们的作品能带给读者什么。或许文字阳光明媚,或许文字暗无天,他们只知道那是他们单薄的生活,那是他们幼稚的情感。正基于此,80后的文字最明显的表现是垃圾极多,比如郭敬明那本小题大做被人骂用来骗钱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霍的那篇矫情得令人皮疙瘩的《地下铁》;一堆《青春泪满面》的大学生写给小学生看的废话丛书。然而在垃圾的背后,我们却也能看到一片狰狞的繁华,以及营造出来的一个多元化出版市场。这期间,不乏气势恢弘的《幻城》,美妙想象的《我为歌狂》,优美伤感的《葵花失1890年》,特立独行的《北京娃娃》等等优秀作品。80后难能可贵的是笔法清新、技法颇为老练,但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因为它的真实。它的真实让普遍丧失理想的一代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这是80后作品让同龄人趋之若骛的原因之一。80后的真实往往让80前的愤慨,大有一杀为快的余怒。孙睿的《草样年华》反映了大学生真实而普遍的生活,却不为社会主所承认。社会主不愿承认这个现实,除了反映了他们的无知,更表明他们无法容忍这些真实生活的存在。他们宁愿用虚假构造出来的美丽来蒙蔽大众,而不愿直面惨淡的真实。《草样年华》最终是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下有幸出版,却有更多的、鲜血淋漓的、具备时代特征的文字无法传到公众的眼中。比如在天涯传甚广的网文《偷窥大学女生的生活》。

 个性化,缺少对社会的思考探索

 80后的文字作品有明显的以自己为中心,甚至或多或少有自恋的倾向。这估计是受了流行文化的影响。80后写作的小说无论主人公是一片光明还是前途黯淡,他们似乎都有节于身边人的清高。在80后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有别于同龄人的过人之处,甚至他们会因为他们的一点小特长而长篇累牍。这一点,比其他作品感受得更为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中反映出来,80后的生活圈子不大,接触的高人不多。但是,自恋化,噢,应该这么说,个性化的写作也让他们得以静下心来,苦心琢磨。他们对自己的感受比谁都感,甚至有点弱不风。这使得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文字更为鲜明和锐利。80后由于尚不属于社会主人群,他们对生计不会感到担忧。他们生活的这个国家任何重大的动对他们的影响都不会很大,所以这也促使得他们很少会去思考这个社会。80前的写作者感觉约束很多,很大程度上和他们在社会上看的、听的、接触到的、得利的、受压抑的关系密切。而80后写作者则只会去思考他们身边蒜皮的事情。80前部分习惯上网,80后普遍习惯上网。80后感受到网络带给他们的繁华,却降低了对现实社会的敏锐。80前厌恶官僚,80后追求自由。80前习惯呐喊,拍马逢,有时会做一些实质的事情。80后习惯讽刺,不留情面,但很多时候都在纸上谈兵。

 活着的和死去的

 如果要给80后的写作者立下一块墓志铭。可以这样子写道:

 韩寒:《三重门》活着,《像少年啦飞驰》半死不活,《毒》已故身亡。

 郭敬明:《幻城》活着,《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恶心呕吐,《梦里花落知多少》濒临垂死。

 张悦然:《葵花失1890年》热血沸腾地活着,《樱桃之远》血气通畅,颇有生命力。

 孙睿:《草样年华》灿烂地活了一回,光不再。

 树:《北京娃娃》生死未卜。

 李傻傻、小饭、苏德、夜X、张佳玮…实力派的写手,没怎么抛头面,运气好的话一二十年后能中个彩票之类的,运气不好的话,吼吼!学学王小波怎么死了芳百世吧。反正我是敬重他们的这种写字方式,至于什么大器不大器的,生活能幸福快乐过下去就好了。

 总而言之,80后既什么又什么,啊哈,这等概括多无聊呀。反正就那样子哩,肤浅表达完毕,谢谢!  m.nIudUnXS.CoM
上章 bc1983蓝诃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