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闯王李自成新传 下章
第十六章 五年计划
 七月的长安,骄似火,太阳仿佛要把整个长安从烤焦一般,毫无疑问,今年整个陕西又是干旱居多,陕西水机器厂开足了马力,全力全产各种型号的水机,运到各地抗旱。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顺利将明军和大昌军驱逐出广西和云南后,各级官员纷纷上表向皇帝祝贺,建议皇帝改元庆祝,也是为了讨个口彩,希望改元后,老天能够多下点雨,减轻一点旱灾的情况,人力有时尽,若是长久不下雨,恐怕陕西的旱地作物也要干死大半。

 当然,大唐不用担心干旱会造成向崇祯朝那样饥民四起,有了水机,起码能确保黄河两岸的庄稼收成,加上可以从旱灾没有那么严重的湖广、四川等地调运一部分粮食,这样程度的旱灾朝庭完全有能力承受。

 只是以前崇祯朝天灾不断,大家都说是天子德行有亏,唐军在伐明时也经常散布这样的消息,瓦解大明的民心,如今到了大唐,圣天子在位,老天爷却丝毫不给面子,未免让唐军上下的官员有点脸红,只能借助大捷后,在改元方面动一点脑筋。

 虽然唐军正在尽办普及各处天文知识,干旱,下雨不过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完全和天子没有必然联系,但这个普及需要时间,大多数百姓还是更相信数千年积下来的传统知识,当然,天子圣明哪是没得说,换了其他年月。大伙儿早就逃荒去了,如今家里多多少少还有余粮。

 只是天灾不假,即然天子德行无亏。那就就是有其他方面没有做到,说不定天子面前有臣作祟,百姓地这种说法让周凤梧、宋献策他们坐不住了。若说臣。除了皇帝下面三位宰辅有资格让上天示警。还有谁能够承担,他们几乎是哀求着让皇帝改元,转移一下百姓的视线。

 李鸿基经不住大臣苦苦相劝,只得宣布从自己登极那年算起,改为新唐年号,而西安作为首都改名为长安。大唐历和新唐历共同使用,现在是大唐历一千零二十二年,也是新唐历二年的七月底。

 改元一宣布,虽然旱灾仍然没有消减地现象。百姓们却安心下来,上天示警,既然皇帝已经收到,并作了安排,明年或许就不会再有旱灾了。

 今天又是三天一次的朝会日子,唐军的重臣许多人天刚蒙蒙亮就迫不及待地就来到了承运殿,等待着参加朝会。

 现在还是夏天,虽然白天已经慢慢缩短,可还是不到六点天色就已发亮了,离朝庭升朝还有二个小时,李鸿基可没有明朝皇帝天不亮就起上朝地觉悟,夏天上朝地时间定在早上八点半,冬天时干脆定到了九点半。

 刚开始时,那些从明朝投诚过来的大臣极不适应,往往天不亮就赶到了宫门,好在皇帝没有定下那种宫门一入夜就落锁的习裕,先到之后他们还可能到前面的承运殿休息,否则就得在宫门外等候了。

 只是那些唐军的重臣却没有养成那种天不亮就起的习惯,往往要等到差不多朝会前十来分钟才赶到,那种明朝地降臣开始为显忠诚,一直提早一两个小间就来到殿外,只是皇帝对他们一直没有什么表示,而且新朝的朝会是三天一次,不上朝时他们也不能保证那么早就起来,久而久之,众人也就习惯了天亮之后再起,漱洗之后,还可以吃肚子再赶到宫中参加朝会。

 可今天这么多大臣同时早到,就有些不寻常了,一般都会是有大事发生,大臣们才可能早到后,先在承运殿商议,商议,这样比起私下窜门交流即能有效利用时间,显得自己无私,又能统一意见。

 今天他们所议之事可不是什么改元之类的事,改元已成为了过去,而是上次朝会时,皇帝突然要大臣们作出一个五年计划,这可是前属未有之事,五年计划不难理解,只是以前从没有做过,现在要拿出来,大家都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个五年计划当然不可能由一个人单独做出来,而是牵涉到整个朝庭各个衙门,利用这三天时间,他们已经讨论了无数次,如今就要呈给皇帝,为防有失,周凤梧依然要大家在朝会之前集中再讨论一个小时。

 朝庭地五年计划包罗万象,又岂是一个三天就能做得完整,众人七嘴八舌,果然又从那份厚厚的计划书挑出了不少毛病,周凤梧连忙匆匆修改口

 “咣、咣”的钟声响了起来,再过十分钟早朝就要开始了,通往太和殿的大门正在开启,已经没有时间再容周凤梧修改,周凤梧叹了一声,只得合上了计划书,迈步向太和殿走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依次行礼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周爱卿,朕交给你的五年计划完成的如何?”皇帝一坐定,果然就急不可待的问起了计划书。

 周凤梧脸上有点郝然的表情,象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小学生面对老师的检查:“回禀万岁,臣还没有将计划最后完成。”

 刚才的一番讨论让周凤梧意识到这份计划还有许多疏漏,使他不敢如此轻易的交给皇帝。

 “没关系,爱卿做出多少,先给朕过目好了。”

 “臣遵旨。”周凤梧只好把那一叠厚厚的计划书产交给走下来的侍卫,转呈给皇帝。

 李鸿基接过之后,快速翻过周凤梧的计划书,周凤梧的计划书做得很详细,里面包涵了农业、工业、教育、军队、外、商业、税收,几乎是李鸿基能够想到地里面都提到了。不由对手下文官的能力大为赞叹。

 这种五年计划以前并无先例可行,大明时,国家财政每年都入不敷出。从嘉靖时起,每年的年尾,嘉靖帝在宫内和大臣们一起拨拉着算盘。计算着当年地开支。每次都不得不挖东墙补西墙。才能做到平衡,别说是五年计划,就是下一年度的计划都无法做出。

 到了崇祯时,国家财政更是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镇农民起义,抵挡建奴东侵。崇祯只得挖补疮,年年加征赋税,到最后还是落得身陷伶仃地下场。

 “不错,这份计划书能够面面俱到。周爱卿和各位臣工辛苦了。”

 “这是臣等分属应当之事。”周凤梧没想到这份涂涂改改地五年计划还能得到皇帝地赞赏,连忙谦虚。

 李鸿基确实对这份计划书比较赞赏,若让他来做,恐怕一半也考虑不到,不过,这份五年计划有大问题,李鸿基还是一眼可能看到。

 “爱卿要在五年内修筑六千里的铁路,东西南北全面建设,是不是太过心急?”李鸿基用手指轻轻的敲着这份计划书,好家伙,这简直是大跃进,从周凤梧的计划来看,每年都得筑路一千二百余里,所用钢材六万多吨,而人工达更是达到八十万人之多。

 周凤梧回道:“启禀皇上,臣已算过,以我军的钢材生产能力来讲,每年只增产一成,就足够应付。”

 “钢材有,那么木材呢?爱卿可算过,一千二百里路,要用多少木材,朕可是在全国下达了伐令,每年的木材产量有限,爱卿从哪里找到如此多地木材?”

 周凤梧啊了一声,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木材之事,在他看来,木材到处都有,直接砍伐就是,只要钢材能够跟得上,他的筑路计划就可成,五年完成后,长安就和各地四通八达,如此才能重现汉唐这时的繁华。

 “回禀万岁,朝庭可否取消各地对筑路木材的伐之令。”

 李鸿基坚决地摇头:“伐令朕不会取消,朕还会下令子孙后代永远不能取消伐令,若是没有了森林,修再多的铁路也弥补不了水土失的损失。”

 森林可以孕育水土,这在很早之前中国就有认识,只是森林太多,采伐的工具又有限,森林的减少不会让人们对之有切腹之疼,只是长安却是一个例外,长安作为千年的古都,以前的树木都因为营造宫室被采伐一空,使得原先山清水秀之地变成了一个个黄土高坡,周凤梧等人都感同身受,才会支持皇帝的伐令。

 “其实铁路所用的木头完全可以用钢材来代替,所以朕的伐令不可能取消。”

 “用钢材代替?”大殿上顿时传来了一阵嗡嗡的声音,众人几乎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现在的钢材价格是木材的百倍还多,若用钢材代替枕木,那一条铁路的用钢量要翻上数倍。

 “其实各位爱卿也知道,朝庭的钢材产量越来越多,木材产量因为朕的伐令,将会越来越少,所以钢材的价格会越来越低,反之木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到最后远不会相差如此之大,而全部用钢材来铺设轨道,远比木材经久耐用,这样算下来,未必用钢材就不合算。”

 “皇上,可现在用钢材的成本就要远大于用木材,而且铁路的修建速度不用木材,肯定要大大放缓。”周凤梧一说完,众臣都点头。

 “速度放缓并不要紧,朕以前说过,筑铁路的任务本来就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完成。”

 “是。”周凤梧只得虚心受教。

 “而且爱卿这里只列了筑路的人工,如果照爱卿所列的修筑速度,加上采伐树木的人工,运输的人工,还有各项配套人工,用工可能要突破二百万人。朕先不说这二百万人的吃、穿用度,以及工钱,一年每人至少要三十银元,加起来就是六千万银元朝庭是否能够负担得起,单是抽调二百万人力进行筑路,对各行各业会有多大的影响,朕可不愿被人指着鼻子骂暴君。”

 皇帝如此一说,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等人都连忙跪了下来:“是臣等思虑不周,连忙累万岁名声受累,请万岁治罪。”

 唐军现在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一亿银圆,比起崇祯时已翻了一番,只是如何有可能每年花上六千万银圆只修筑铁路。

 大臣们在制定这份计划时,就没有考虑工钱,以他们的看法,修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自然得派遣猛役,这样算下来,每个劳工一年只花上四五个银圆的伙食费就可以,整个劳工成本不足一千万银圆,朝庭自然可以负担,可是如此一来,真有可能让皇帝背上好大喜功的谣言。

 “诸位爱卿不用担心,朕只是让你们提计划书而已,批不批还要过朕这一关,卿等自然无罪,平身吧。”

 “谢万岁!”

 周凤梧等人起身后李鸿基才继续道:“卿等回去后,可以将其他部份砍了,只保留长安到应天府的铁路修筑计划,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

 周凤梧提出同时修建四条铁路的计划,没想到一下之被皇帝砍掉了三条,不过,这也让周凤梧放下心来,这样一来,不用担心计划会完不成。

 其实周凤梧开头的计划倒是没有这么宠大,只是众人都知道皇帝对铁路的比较看重,以为皇帝不会满意太慢的速度,才被众人层层加码,结果就做成如此样子。

 皇帝如此一说,周凤梧轻松下来:“是,臣回去后马上修改。”

 李鸿基又从这份计划中挑出不满意的地方,例如教育的投入太少,可以适当增加,军队建设太注意于陆军,海军的军费偏少,农业上管得太死,可以适当放宽,众人将皇帝的意见一一记录,没等到皇帝将周凤梧等人制出来的五年计划一一挑刺完毕,已过去了五个多小时,大臣们都已是腹中如雷。

 李娃连忙提醒皇帝:“皇上,该用膳了。”

 李鸿基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这才反应过,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他连忙吩咐赐宴,大臣们就在大殿旁边吃起了午饭。

 一般的朝会往往只有不到二三个小时就会散场,若是过了中午还没有散朝,宫中就会为大臣们准备膳食,大臣们已经习以为常。

 匆匆吃完了午饭,君臣一起就重新开始了商谈,直到天色快黑,李鸿基才宣布散朝,让周凤梧等人继续修改,在下一个朝会再给皇帝过目。

 走出太和殿,周凤梧大为感触,对宋献策、顾君恩等人道:“万岁实仍天纵之才,我等纵然相加尚不及也。”

 宋献策、顾君恩等人纷纷点头称是,完全没想到李鸿基只是半吊子水,正是什么都懂一点,却什么都不,用来挑错还可以,让他自己做,恐怕更是漏百出。  M.NiuDuNxS.CoM
上章 闯王李自成新传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