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南京之争再起(下)
“未明,你看吧,全部都是关于《拉贝⽇记》和《南京南京》的,!”周远径直走进东方未明的办公室,在东方未明的面前放下一叠报纸和杂志。
“呵呵~”东方未明咧嘴一笑“知道了,我这不是在看吗?”东方未明指了指电脑。
周远凑眼看去,屏幕中正在播两部电影争锋相对的媒体报道。此时一名记者正在街头采访观影的路人,对这两部电影褒贬不一,对其中揭露⽇军南京大杀屠的暴行都表示了认同,不过总的来看《南京南京》的争议要多一些,几个青年还骂路川是“卖国贼”大体上还是因为从⽇本兵的这个角⾊引发的负面看法。
周远撇了撇嘴,东方未明说道:“看来我们的电影还蛮得人心的嘛!最近贾哥没空闲了吧?”
“他啊,本来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现在每天都在为《拉贝⽇记》做宣传,还要忙着和那些媒体打
道,对了时不时地还要和路川隔空争辩几句,最近还要准备去德国,那边可是催了几回了,听说还要参加明年2月份的劳拉奖(德国电影界最⾼奖项,也素有德国奥斯卡之称)。公司正在为他们作计划安排呢!”周远说道。
“好了,这些事情你安排好了,我过几天就要去海上了!海上美术电影制片厂那里已经完成了前期筹备的各项事宜,我的那部《僵尸新娘》要动手制作了。”东方未明说道。
“行,我也很期待我们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电影。”
“放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东方未明信心十⾜。
周远和他聊了一会公司年终的一些安排,就离开去忙自己的工作了。东方未明让苏岩帮他安排一下去海上的工作团队,自己便随手拿起周远带来的报纸和杂志看了起来。
拉贝⽇记》和《南京南京》上映已经一周了,单从票房上看两者没有太大的出⼊,但是《拉贝⽇记》的“回头客”明显要⾼出《南京南京》不少。据各大电影院自己的调查,很多人看了《南京南京》以后,都表示不愿意再看第二遍了,而《拉贝⽇记》则不然,有的家庭甚至全家老小一起过来看,这当然不能说路川的电影制作能力要比贾彰柯逊⾊,实际上还是老话重提,《南京南京》太过冷峻,让人有些⽑骨悚然,当然这也是路川另类解读下的产物,中泉英雄扮演的⽇本兵角川,他会勇猛的战斗,会和同乡嬉闹,看到杀屠会震惊,也会去忐忑不安害羞的找⽇本慰安妇,这种人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士兵。但当他放到了南京大杀屠这段背景之下,他必然会走向两种极端。要么彻底融⼊,就像那些用杀人来比赛的⽇兵一样,以杀人为乐;要么就是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背弃感,最终走向崩溃。必须要说的是,虽然路川选取角川这条线作为故事主线有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但他对于角川的塑造还是显得过于中庸化。曾几何时,我们的艺术作品里,善良的太君出现得越来越多了,虽然这或许也是历史实真的一部分,但我们要知道的,要去铭记的,不是这些善良的太君们,而更多的是那些杀人如⿇的普通人,普通的⽇本人。对于路川塑造的这个⽇本人角⾊,从电影角度,东方未明可以接受,但从情感上,却绝不可能。东方未明相信在南京大杀屠中,也许也有这样善良的⽇本人,就像贾彰柯在电影中浓缩而成的那个告密的⽇本少佐,这也是东方未明和周远同意加进去的,但他不相信这能够代表这场杀屠的全部,或者说主流,因为即便是那个少佐在面对自己的人
时,也是下了杀屠的命令的。所以那些个⿇木的⽇本军官,才是⽇本军队的实真写照。一个人走在大街上会突然被路过的,一时兴起的⽇本人提
杀掉,这种现在听上去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却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推倒了孙中山铜像的⽇本人,用着他们在岛国几千年流下的那种自卑,一下子放到地大物博的国中,孱弱的国中,満⾜了这群自卑的岛国人态变的服征
,所以他们完全抛弃了人
,在这片土地上为所
为。于是,《拉贝⽇记》当中的那一丝希望与温暖,更能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所接受。
东方未明打开一本名为《光影时尚》的杂志,首先看了对《南京南京》的褒扬:“…影片通过強烈的对比表现这种复杂的关系,开头一场民间抵抗士兵和⽇军小巷狙击战,打得很过瘾,但是接下来的花样百出的杀屠战俘却让一切陷⼊死寂;那些主动举手去给⽇军当慰安妇,以换得难民营暂时定安的年轻女子和那些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举手投降的残军士兵;努力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而却主动像⽇军出卖报情,希望苟且偷生的唐秘书…一面是贪生怕死,一面是舍生取义,恰如其分的解释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这么一个极致环境下,人是怎么面对生死的,人
的⾼贵和卑微在这个特殊的舞台被尽情放大,正因为各种各样的视角存在,才使这部电影变得丰満而充満了內涵。
…
虽然影片中很多场景令人发指,但是路川并不想通过这部电影
起仇恨甚至迁怒,这也不是一部电影应该承载的內容。不管是对⽇军的“美化”还是对杀屠的客观记录,以及表现国中民众的反抗,都是一种正视战争的宽容态度。民族的情感固然可贵,但是不能有了情感而失去理智,所有人痛恨的都不是普通的⽇军或民众,他们和角川、百合子一样都是棋子,无法选择自⾝命运。痛恨的是⽇本
魂不散的军国主义,只要这样的思想依然在⽇本上空游
,战争就有可能重新爆发,一个善于粉饰和掩盖历史的家国,一个至今没有正视历史和认真忏悔的家国,依然需要我们⾼度警惕,所以,这段历史我们就不能忘记。
…”
赞扬的话千篇一律,影评人周利评论道:艺术上是成功的,角小说~就来wa~p川这个人物是很多人想不到的,甚至会惹来一些争议,但却是艺术上的成功。他不是典型人物,但通过这个人物完成了坏人的自我救赎,包括部分⽇本兵的救赎。如果反面人物都是007式的,其实更失败。电影有3条线索,只有最后一部分是从战争罪人角度出发,而前面都是从电影受害者角度来反映南京大杀屠。专业媒体评论家齐又说路川是劲使控制着才没有骂娘,看之前,对该片最期待的是想看路川如何解释⽇本军人进⼊南京之后的心路历程。毕竟⽇本的军人也是人,⽇本的军队纪律
也很強,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最后成为杀人狂和強奷犯的,不可能上来就都那么心理畸形。在这一点上路川做得稍稍有些令人失望,这段心理描写并没有下很多功夫,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恨,说他站在⽇本人的角度回忆历史真是误会他了,他其实是劲使控制着才没有骂娘…大家都是从电影的艺术
和⽇本人这个角度出发的,谈得倒也中肯。从技术上讲,确实算得上国中电影的进步代表,东方未明自己也非常喜
曹宇的摄影,音乐也不错,演员的表演也个个出彩。呃~除了没有⾼园园,由于路川的出走“国中龙”的艺人虽然在东方未明的解释下并没有对路川产生不好的想法,不过在选角⾊有意无意间回避他,尤其是⾼园园这些第一批和东方未明一起组建起“国中龙”的“开国功臣”
东方未明又翻开其他的报纸和杂志,单独评价一部电影的并不多,都是拿着两部电影比较的,看来是周远故意拿来给他看的。东方未明仔细看了看,业內人士对《拉贝⽇记》的评价还是蛮客观的:
京北电影学院资深教授⻩式线——虽然片子非常沉重,但是我们在里面看到了人
的光辉。一个德国人能够无私的保护这么多国中
民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没有把拉贝塑造成神,而是把他纯粹当做一个人来塑造的。这让拉贝看上去特别的实真。另外,对于南京大杀屠这段历史,我想借用张纯如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忘记杀屠意味着第二次杀屠”
冯小钢——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用一种朴素的情感去看这部电影,真的感到了震撼,而且它影响了我。他并没有把杀屠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
,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去叙述,恰如其分地出现,比如他就用拉贝的司机被杀屠这样的一个细节,带出了整个触目惊心的场面。而且从西方的视角来描述这段历史,比我们自己去拍还要有意义。
导演何坪先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来说,《拉贝⽇记》的故事讲得非常好,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南京大杀屠是以前我们没有接触过的,这就很有新意。
专栏作家司马平帮——我个人很欣赏《拉贝⽇记》开场不久,拉贝用一面大巨的纳粹
旗遮掩了大量国中难民使他们免受⽇军轰炸之害的情节,据史实,其实当时拉贝把当时他居住的西门子公司的办公地也全部遮盖在纳粹
旗之下,以保护里面的国中人——这一情节让我们要记住的是一切“家国”、“主义”、“政治”里的真正的人
的光华。所以,我把这个情节列为2005年自己眼里国中电影最伟大的镜头。
…除了他们也不是没有人对《拉贝⽇记》表示不満的“《拉贝⽇记》是一部质素平平的商业电影,其立⾜点是西方人心中的普世情怀,而将这种情怀与南京大杀屠这样让国中人60年来每每提及就痛彻心扉的民族浩劫相结合时,《拉贝⽇记》的叙述显得肤浅而片面。电影局一向对涉及到国中的外国影片审查严苛,而对这样的用贬低甚至丑化国中人的方式来突出西方人救世主姿态的影片却大开绿灯,实在让我很不解,毕竟片中的国中人在杀屠面前所做出的反应只有慌
、盲从、自私、愚昧,他们好像是专门为了给拉贝等人添⿇烦而存在,纯粹是一群等待西方拯救的待宰羔羊。不知道面对这样的电影,国中人的民族自尊何存?”后面还有一大段对路川的褒扬。东方未明一,居然是国內知名的一个文化媒体人,而且他是路川的好友。看到这些东方未明笑了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东方未明不会⼲涉任何人的发言权,最后给出结论的只有观众自己。
当然,不用东方未明反驳,因为他很快就看到了很多关于《南京南京》的反面评价。最严厉的当属司马平帮先生和历史学家⻩锦治先生。⻩先生是从历史的角度反驳的,前面东方未明自己也说过,《南京南京》中有关全安区的描述有不少和史实出⼊的地方,尤其是对拉贝的描写耝劣不堪。⻩先生这样说道:“看了路川的《南京!南京!》,觉面目可憎。剧中的约翰?拉贝被别有用心地丑化了,其他主要角⾊也是缺乏立体感,甚至没有基本的史实依据,完全是编导的主观臆造,很难使人信服。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纵观全剧,《南京!南京!》是一部颠倒了是非观、价值观的失败之作!若任其谬种流传,则会误人弟子,贻害无穷!”
而司马平帮先生言辞也非常犀利,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民族情感总是人人有之,我也一样。但看了两部电影,我相信这种朴素的民族情感未必得到満⾜,因为你会发现关于南京大杀屠的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贝⽇记》两部正确答案(a,aer)基本都存在于《拉贝⽇记》里,而《南京!南京!》的作用只是:1。提出问题(q,questio);2。给出的是伪答案。比如,《南京!南京!》的宣传里动不动就说的“抵抗”但我看了两遍《南京!
南京!》,也没找多少抵抗的影子,那股了国民
兵的抵抗在电影开始30分钟就被消灭了,后来最大的抵抗就是拉贝管理的全安区里竞选“志愿
女”去给⽇本人慰安,慰安过程里是不是有“抵抗”电影没有
待,可能也拍了,又被剪了,哎,国中的电影审查制度啊。
拉贝⽇记》里其实也鲜少有国中人对⽇军的抵抗,但有一个情节我是欣赏的,金陵女子大学的生学琅书(张静初饰)的弟弟在姐姐被两个⽇本人扑倒的一瞬开
打死了这两个鬼子,而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当时蒋介石的军队在⽇本军队占领南京后的抵抗确实是微乎其微的,溃逃得厉害,零星的抵抗也只可能来自于民间,琅书弟弟的这项“壮举”说不上完全来自历史,但却充満了合理
。所以说,让“抵抗”成为某部南京大杀屠电影的一个主题本⾝就是个伪命题,如果真有抵抗,哪里有30多万国中人被杀屠掉,而据我所知,⽇本军队制造南京大杀屠的3个充⾜理由是:1。之前的松沪会战中军国队的抵抗太強烈,⽇本人要报复,2。国民
军队在南京的抵抗太弱了,3。国中民间的抵抗并没有因官方的放弃而停止;因此⽇本军队是想借一次大杀屠彻底慑服国中
府政、中军国队和国中
民人。而不是像《南京!南京!》表现的那样首先是⽇本士兵被几个国中人的死慑服了。所以,关于“抵抗”这个q,《南京!南京!》给出的a是虚弱的,而《拉贝⽇记》给出的a还是令人信服的。
…
我的分析是这样,你看对不对:假如在南京大杀屠那段中确实有一个以杀自向国中人当场谢罪的角川正雄式人物,当时的⽇本军队也绝不会让这种“令帝军国人形象蒙羞”的事被记录下来的,一定会掩盖且来不及,所以,历史记载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角川,看过《南京!南京!》,我说,这其实正是陆川,是陆川亲⾝参加了南京大杀屠,借角川传达自己的感受罢了。不过今天又听到一种说法,是《南京!南京!》里刘烨饰演的那个中军国人“陆剑雄”和“角川正雄”合起来才是“陆川”合起来的名字正好是“陆川雄”冥冥中有某种意会在,当然这是餐间戏谈,但确实
有意思——那个反抗的陆川早早被杀屠,那个替⽇本人着想的陆川坚持到最后,杀自赎罪,些谓“雄”不如说是“熊”
东方未明平时很少关心这些影评报道,这回他总算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口诛笔伐,想来自己以前的电影也没少负面的报道,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被周远给挡在了门外了吧!南京之争再起,比东方未明预知的还要烈猛得多,而且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电影人,甚至历史学家都加⼊到讨论当中,无形中也给这两部电影造了势,掀起了新一轮的观影浪嘲。其实,电影到底还是属于文化圈的事情,这种讨论、批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仿佛一潭死⽔一样,事事都有一个定论,国中的电影也不会得以发展。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