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晓玲文集 下章
新探红楼(41):《红楼梦》的败笔
 《红楼梦》的瑕疵除了故事情节上的一些矛盾和叙事有时罗嗦、拖沓、缺乏节奏感外,最大的不足是:主要人物贾宝玉出家的原因不明,即贾宝玉为什么要出家?

 作为文学作品,当然结局要新颖或者达到****,富有较深刻的含意、促使读者深思和反响;但是“结局”必须与小说中故事情节紧密结合,而不能节。《红楼梦》以主要人物贾宝玉悬崖撒手、背弃娇、父母和家庭,在高中第九名举人后出了家,倒是符合文学作品的悲剧构思,具有新颖。但是,若从故事的发展看,得不出贾宝玉需要出家的内在原因。

 导致贾宝玉看破红尘,决心“四大皆空”的可能原因有:

 1)“爱情”受挫:这是文学作品中促使人物走极端,离家出走、皈依佛门、自戕的老套子和常见原因。《红楼梦》的许多篇幅都是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恋,而且贾宝玉也多次表示对林黛玉的钟情、缱绻情深,一直向往娶她为;但是,他并没有文人所极力鼓吹的“非她不娶”的痴情。从整个活动看,贾宝玉具有美男子的共:用情不专。用林黛玉的话说:“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第28回)。

 在拙文[1]统计了贾宝玉的日常活动,对年轻有姿的人,不管男女,他都心怡,都爱,主动去亲热和讨好,甚至“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第36回),以实现“意”求得“精神”[2]。

 最能说明贾宝玉出家不是因为同林妹妹未实现结婚的证据是:贾宝玉出家的时间。如果他对林黛玉产生了文人所吹嘘的“伟大爱情”爱的死去活来的话,就应该在他知道林黛玉去世,或者“贾宝玉哭灵”之后,便去实现他对林黛玉的诺言:“我去当和尚”(第30回),绝对不会在两年以后才出家。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曹雪芹与其父曹頫的观点不同,他不主张贾宝玉娶林黛玉;曹雪芹对林黛玉这类女只是怜悯和同情,而不欣赏。详细论述请看拙文[3]。有些戏曲,改成贾宝玉在哭灵后出家,实际上违背了曹雪芹的思想。

 2)结婚后,感情不好,只好出逃:曹雪芹在对薛蟠的描写中,就有因子金桂的泼辣和专横、远胜“河东狮”不得不令这个专门欺负人的霸王外出避难(第83回)。贾宝玉是不是也是与薛宝钗相处不好而厌世呢?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在结婚前,贾宝玉对薛宝钗也心爱。在第28回,看见薛宝钗的姿“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不觉就呆了”在结婚之后,(1)第99回写道:凤姐才说道:“刚才我到宝兄弟屋里,我看见好几个人笑。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宝兄弟拉着宝妹妹的袖子,口口声声只叫:“宝姐姐,你为什么不会说话了?你这么说一句话,我的病包管全好。”宝妹妹却扭着头只管躲。宝兄弟却作了一个揖,上前又拉宝妹妹的衣服。宝妹妹急得一扯,宝兄弟自然病后是脚软的,索一扑,扑在宝妹妹身上了。宝妹妹急得红了脸,说道:“你越发比先不尊重了。”说到这里,贾母和薛姨妈都笑起来。凤姐又道:“宝兄弟便立起身来笑道:‘亏了跌了这一,好容易才跌出你的话来了。‘”

 (2)第101回上说:“只见宝玉穿着衣服歪在炕上,两个眼睛呆呆的看宝钗梳头。凤姐站在门口,还是宝钗一回头看见了,连忙起身让坐。宝玉也爬起来,凤姐才笑嘻嘻的坐下。宝钗因说麝月道:“你们瞧着二进来也不言语声儿。”麝月笑着道:“二头里进来就摆手儿不叫言语么。”凤姐因向宝玉道:“你还不走,等什么呢。没见这么大人了,还是这么小孩子气的。人家各自梳头,你爬在旁边看什么?成家一块子在屋里还看不够?也不怕丫头们笑话。”说着,哧的一笑,又瞅着他咂嘴儿。宝玉虽也有些不好意思,…凤姐儿看他两口儿这般恩爱绵,想起贾琏方才那种光景,好不伤心(第101回);

 (3)宝玉答应着出来,刚走到院内,又转身回来向宝钗耳边说了几句不知什么。宝钗笑道:"是了,你快去罢。"将宝玉催着去了…焙茗说是二爷忘了一句话,二爷叫我回来告诉二:若是去呢,快些来罢,若不去呢,别在风地里站着。‘"(第101回);

 (4)“宝玉因心中愧悔,宝钗拢络宝玉之心,自过门至今,方才如鱼得水,恩爱绵,所谓二五之妙合而凝的了”(第109回)。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贾宝玉并是文人们所期望的那么愚蠢,林黛玉死了就不再爱别的美女(在这一点上,曹雪芹明显地反对为“爱情”守“孝”比绝大部分文人高明,讲究文人的良心和道德,不睁眼撒谎、欺骗青少年!);而且与薛宝钗的关系融洽“如鱼得水,恩爱绵”根本得不出贾宝玉非当和尚不可的决心。

 3)因为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不愿意与禄蠹打交道。这一点也不能成立,因为贾宝玉对北静王非常亲热“宝玉忙抢上前来参见”(第15回)“惟有宝玉素仰慕北静王的容貌威仪,巴不得常见才好”(第85回);对其父升官非常高兴“知道父亲升了郎中,心中自是甚喜”(第85回)等,说明宝玉并不是真讨厌官员和当官。在成年以前,他歧蔑视“仕途经济”是出自年幼、贪玩、不愿意读书和受约束。秦钟临死前对宝玉说的遗言具有代表:“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第16回)。而且,贾宝玉自个也说,自己年幼时不懂事。他曾经向袭人承认这一点,道:“那原是那小时不知天高地厚,信口胡说,如今再不敢说了。(指:‘禄蠹’和‘明明德’)”(第19回)。

 宝玉结婚和病好“贾政见了宝玉,果然比起身时脸面丰,安静”(第104回)后,不但转向攻读“四书五经”等科考书,而且在19岁参加乡试,高中第9名举人等等都表明贾宝玉并非一直厌恶和反对仕途经济,因而也不是促使他皈依佛门的原因。

 4)由于抄家,家财败落,生活贫困,迫他跳出三界,依靠化缘度。这也不是理由,因为被抄的仅仅是他大伯贾赦的家和宁国府,而且不到一年,皇上又宽赦了他们,归还了全部查封财物和恢复世封,因此对贾宝玉等的生活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虽然没有以前那样富裕和排场,但并未落到缺吃少穿,不得不出家的境地。

 以上的分析表明:从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发展,得不出贾宝玉非要在19岁出家不可的理由,以致使贾宝玉“悬崖撒手”变成与《红楼梦》故事节,成为一种人为的安排,而不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出现这一败笔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与《红楼梦》中的许多矛盾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属一个所引起:都是因为《红楼梦》的作者前后是两个人。《红楼梦》是曹雪芹在其父曹頫的《风月宝鉴》的手稿基础上改写而成,导致一系列矛盾的产生,详情请看拙文[4~6]。在拙文[8]中,探讨了贾宝玉出家的真正原因。

 在《风月宝鉴》里,曹頫主张贾宝玉娶林黛玉,生死相恋,非他(她)不娶或不嫁;因此当贾宝玉哭灵后,便离家出走,当了和尚。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小说的描写范围广大到社会,描写人生的方方面面和社会上的各种人物;不像《风月宝鉴》那样,只局限在一些女子之间的谈情说爱和纠葛怄气。而且,还写出他曹家盛衰的过程和原因。同时,曹雪芹不主张贾宝玉娶林黛玉,实现“木石良缘”;而应该娶薛宝钗,体现“金玉因缘”曹頫极力贬低仕途经济,是典型的公子哥儿的论调;而曹雪芹则比较务实。在封建社会里,书生的唯一出路是参加科考,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否则会衣食不好,更不可能“光宗耀祖”除此以外,试问:书生还有别的出路吗?在任何时代,包括今天的社会,读书和上进是青少年的方向,应该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唱高调,不切实际排斥和歧视。在这一点上,我国红学人员曲解或歪曲了曹雪芹的本意,对青少年进行误导!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贾宝玉的出路就只有两条:1)依靠祖传的家产,继续过寄生虫的生活:2)出家当和尚,依靠社会来养活,还是过寄生虫生活。

 可见,把《红楼梦》的结局设计成出家,实在不可取。虽然文人特别热衷和赞赏,但对青少年的毒害作用极大。如果都像贾宝玉那样,未成年以前,只知道女孩子堆里鬼混、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不学无术;试问:成年后靠什么生存?在今天的社会里,青少年都像贾宝玉,以不读书、不学做工为荣,甚至还冠以反封建和仕途经济的美名,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可见,文学不能只顾作家们的自我感觉、追求离实际的超越和升华,其结果对社会、国家和民族只起破坏作用。基于这一点,笔者不主张将《红楼梦》列为中学生课外文学必读物,因为它的副作用太大!

 好在因《红楼梦》的叙述繁琐、拖沓、缺乏节奏感,因此青少年很少仔细和全面的阅读的,大都是浏览,甚至中途放弃看下去;仅仅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相恋等内容的才细读。在无形中,减轻了《红楼梦》对青少年的毒害作用。  m.nIudUnXS.CoM
上章 安晓玲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