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角色的《一颗树》
我们常说,一首好诗不是只让作者一个人享受,只让读者为他甜蜜的样子而鼓掌,而是让读者也来一同分享作者的甘甜。也就是说,诗歌要留有足够的想象或思维空间给读者,让读者与作者有互动感。这种想象空间也是我们常说的张力,如果密麻的叙述,就会让读者阅读时感到很憋气,就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引来瞌睡的。
还有,诗歌的跳跃也是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的一种好的表现方式,也是很多诗歌所不能缺少的。
我读了角色的《一棵树》后,就让我想到了很多,留给我不少似有似无的答案。诗的第一句“这满树的果是你最后的子吗”就把读者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参与作者一同寻找答案。在这里已经为后面的叙述埋下了伏笔。如果答案是是或不是,那为什么“任暮下的黑鸦啄食/(吐满一地的核)”?这又让我们去寻找第二问题的答案。两个问题在这里
织,读者会感觉有点疲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时的作者不是给你一个很现实的答案,也不是接着把第3个问题摊在大家的面前,而是把笔锋一转,去说树枝的黑斑,这也是我们常说诗歌的跳跃中的一种,读者可以在这个时候换一口气,为看下面的内容作好准备。
第二节(作者没有有分节,但实质上就是第二节):树枝的黑斑/莫不是你积蓄的顾虑/
得你重重地颤微/强憋着
气。这节保持了第一节的风格,同样给我们摆下一个思考的问题:树枝的黑斑/莫不是你积蓄的顾虑。
诗的第三部分(相当于第三节),是该诗情绪调动的低
,用了平述的方式来缓缓读者的紧张思维。其真正的目的就是为最后的****蓄势。
最后部分,树在黑暗里悄悄呼了口气后,为什么会唤来北风?这风来后又怎样?“吹折了你不曾弯曲的
/和你编造给果子的故事”为什么会折
和那编给果子故事呢?因为它的
不曾弯曲!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前面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部分答案就出来了:这当然是最后的子了,只能无奈地让黑鸦啄食;当然是积蓄的顾虑,担心的一天还是来了。但是,作者并没有让你那么便宜就把糖果全部给你,而是还要你自己去品另一部分酸甜:为什么来啄食的是黑鸦而不是喜鹊?为什么是夜晚而不发生在白天?…
该诗不足的也还是不少的,比如:分节比不分节的效果一定会好些;诗中有括号的两句没有必要括起来,或者干脆让“时光走远了暮已变黑”自成一节;诗的结尾处还可以续下去,给该诗再提升一下。
2006/11/13
附原文:
一棵树 /角色 文
这满树的果是你最后的子吗
任暮下的黑鸦啄食
(吐满一地的核)
枝节的黑斑
莫不是你积蓄的顾虑
得你重重地颤微
强憋着
气
(时光走远了暮已变黑)
果儿啃完了鸦也走了
连同果核在暮下消失
黑暗里
你悄悄呼了口气
唤来北风
吹折了你不曾弯曲的
和你编造给果子的故事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