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正副之杂谈
中国的官职起于周朝,《三字经》有云:“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本。”所谓六官: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
管,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六官即六卿也。天子捶拱于上,六卿分职于下。纪纲法度,周密分别。事无不治,政无不理,而天下平矣。这应该最早的官职序列,国家事务不多,一职一官,各司其职,至于各官有无副手,史书没有记载,也就无从知晓。后来,国家事务繁杂,一职一官已经难以应付,便开始设立副职。从隋代开始、唐代确定的政府六部机构,即: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由此开始了长达千余年的正副长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副职的设立,除了政务需要外,有许多还是皇上赠予那些有功劳的臣子,有些安慰的意思,算是空衔,有职无权,坐享俸禄。正职称尚书,副职叫侍郎,本身就有些讲究,这侍字的解释是:“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看来侍郎应该是立在尚书旁边,虽然也是朝廷命官,在正职面前还要规规矩矩,如侍者一样,小心伺候。侍郎的职位,先天就缺少些底气,是不敢在尚书面前大声说话的主,注定要过小媳妇的日子,看着尚书的眼色行事。这只是字面的臆断,事实究竟如何,也弄不清楚,不过有则小故事,说明尚书和侍郎还是有些斗争的。清朝的时候,一尚书,一侍郎,一御史恰凑在一处,见一狗徐徐走来,尚书问:是狼(侍郎)是狗?尚书以此句骂了侍郎,说侍郎是狗。侍郎也是百里挑一的文字好手,岂甘下风,略一沉
,道:大人数十年的书是白读了,竟不识得狗与狼!狗与狼不同有二:其一观其尾,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好一个才思敏捷的侍郎,生生又骂了回去,说尚书是狗。把尚书弄了个大红脸。偏偏这御史不晓事,接着问:那这其二是何说法?侍郎抬头一笑,缓缓道:狗与狼不同之其二则是,狼只吃
,而狗则遇
吃
,遇屎(御史)吃屎。也有人说这故事发生在纪晓岚身上,一般的副职是不敢如此张狂的。虽是笑谈,却可以看出尚书不太把侍郎放在眼里,也道出了侍郎心中的不满,你不就一个尚书而已,不过大我半级,巧言相对,算出了一口鸟气。民间有句俗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要想在官场混,必须得有个做媳妇的过程,否则,莫想做婆婆。所以,仕途之中,副职是最难做的,上要看正职的眼色,下面的部属不一定听你的话,因为副职大多定不了事,决定权在正职手里,里外不是人,只好忍气
声,默默的等待出头之
。由于有正副之别,部属们也就自然分成两派,那些热门位置,油水大的位置,大都是正职的亲信,副职不敢过问,也不敢染指。亲信们也不把副职放在眼里,副职无疑于摆设,只能和那些受到冷落的部属轧在一块,相互间道道苦水。另外,副职大都是正职的替罪羊,遇上棘手的事情,大都有副职先出面试试河水深浅,事情搞僵了,人得罪了,再由正职出面做好人。久而久之,副职成了孤家寡人,变的可有可无了,部属们也就不把副职当回事了。副职如此窝囊,却依然有人趋之若骛,副职的数量也就膨
起来,有些地方竟超过属员。虽是副职,无甚权利,但待遇还是少不了的,在外面说起来也好听,起码有个职务,言下之意混的还可以,对外介绍时,也没有人刻意把那个副字带上,稀里糊涂也就过去了,孬好也是一级领导。看来,这副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变的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了。但是,老百姓心里有数,去那个部门办事,一听说是副职,就要在心里打个折扣,晓得不是能当家的主。也有没经验者,一看是个什么长,就烧香磕头,最后什么也办不了,还费了财帛。老百姓通常把正职叫一把手,副职跟着往后排,二把手、三把手…,多的地方有六七把手。大家心里明白,后边的这些个,或是年纪已到,不
就要退休,安排个职务,待遇上去了;或有些关系,暂无空缺,先放在这里,过渡一下;或仕途不通,混不上去,准备老死任上。于是,便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当官的不少,干事的没有,却还成天叫着人手不够。一把手也不敢轻易放权,怕那位拥权自重,动了狼子野心,弄不好取而代之。于是,一把手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好似
理万机,恨不得当几个人用,而副手们却如清客一般,一杯茶、半包烟,无所事事混半天,钱不少一文,心不
一丝,倒也清闲。这下倒好了下面的属员,知道副职们大多不甚管事,该玩就玩、能混则混,一把手来了做做样子就可以了,到了月底薪水一分不少。于是,便有了顺口溜:“你糊我,我糊你,薪水糊到
包里。”由此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办事要先找一把手,只要正职点头了,再回头来找有关的副职,事情大多可以办成,如果按着正常程序先从副职找起,一把手往往会有架空的疑虑,或者还有更多的想法,十有八久会弄砸,随便找个理由把你的事撂在一边,你也是说不出话来的。此程序虽说有些别扭,但大家都是这样操作的,还是入乡随俗为好。所以,办事情一定要弄明白从哪里入手,一般情况下都是正职拍板,也有副职能当家的,那应该是特殊情况,这里就不赘述了。
2006-4-8
M.NiUDuN 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