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碧华散文精选 下章
Happy 不止于「吃皮」
 在地铁站看到一个灯箱广告,推广:——

 “『吃皮』学招生”

 “吃皮”?

 照字面理解,此词是重庆方言,指一个人或一件事很吃得开,很占优势。由于具地方色彩,一般少见也少用。若在香港,更加没人认知。

 它原意亦非如此。

 所谓“吃皮”即Happy音译。“吃皮”手作坊,HAPPY——ISM“学费全免,吃足一世”("clf*。hk" >clf*。hk)

 “开你的心”很重要。正因目前经济环境恶劣,股市楼市职场情场与人共处等生活烦恼,是一个困局,这外在因素你我无法瞬间改变,追逐物质金钱谋求改善,但未必快乐——人间快乐是免费的,大家尽量“开你的心”自己先走第一步。

 为什么推广“吃皮”学?Happy为我们处身的社会带来融和,各阶层(尤其是基层)人士下点工夫把“吃皮”学好,这不止英文音译,还有个草意义,坦,直截了当说出了开心的奥秘:只要凡事都能学会“连皮吃下”不管它有多寡口苦鼻,依然津津有味,又怎能不开心呢?

 虽说学费全免,但也足够大家一生学习领悟。

 这个广告位在另一丰广告旁边,看得会心微笑“吃皮”原来也有点意。一切都是巧合吧,但世事就是如此微妙。

 想想,吃人皮也可吃其他的皮呀。这也是草简朴生活。

 一些人大鱼大山珍海错鲍参翅肚濒危野生动物满汉全席,一些吃皮也很痛快。

 中国人吃猪皮吃得出神入化,叫人瞠目结舌。卤炸蒸煮之余,那皮还给制成皮冻,可冷吃也可碎拌馅中,蒸好融化摇身变成小笼包心中一口热汤,初吃的洋人参不透这小小秘密,问厨师是怎么注或灌进去的?他乐得微笑不语。

 猪头、羊头、牛头、兔头,吃的都是头皮。牛蛙、鳗鱼,那层皮丰腴糯润。鹅掌、鳖裙皆为皮食。北京烤鸭、广式猪、油亮红的皮还另上。我们吃式鱼蛋粉,点一碟炸鱼皮,略泡在汤中再吃,香脆可口,配角身份亦得提升。

 在讲求健康饮食的时代“吃皮”不但营养价值高,还可降胆固醇降血脂,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免疫能力,更纤体美肤。

 麦皮、糙米是皮。红绿黄黑青白…各豆类最好连皮吃。食肆和路边小店,薯仔是连皮炸的一道小吃。以前乡间生活的老人家忆述,食物短缺才捱草树皮,吃薯仔不用连皮吧?别人知道会取笑的——不,专家谓:薯仔皮含维生素C、钾质、纤维素等,连皮烹煮,不但可减少薯仔与空气接触令营养素失,还可减低变程度。不过已发芽、变绿就不宜进食,皮也得洗干净才入馔。

 瓜菜和部份水果吃时别把皮削掉,用胡萝卜煲汤也应保留,听营养师道,胡萝卜皮虽只薄薄一层近乎透明,却是华所在,它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保持视力健康,改善皮肤干燥问题,最佳烹调方式是与类和其他菜类一同炒煮煲汤,如果榨汁,连皮不妨,加入蜂增添风味,但不宜食用过量,否则令皮肤变黄。

 香蕉榴莲木瓜山竹等等当然不吃皮,但苹果柑橘的皮有益。日本当造的“向夏”柑橘,经典处理法是只削薄层,那白色的皮和鲜黄果是连着吃的,带独特芳香。橙皮早已被善用成为配料调料,最近大受的冰淇淋,便是黑巧克力加橙皮,每一口都带橙皮甜涩脆的果香,令冰淇淋更有质感。

 一路写吃皮,不能漏掉心爱的腐皮——京都百年老店“汤波半老铺”的新鲜豆皮,只加一点点淡酱油,真是优雅的慢食享受。在豆皮里加入木耳、银杏、百合,或调过味的牛蒡,包成一个个“牡丹豆皮”一如工艺品般吸引。

 “吃皮”之道,令我们明白“知足”常乐,简单、朴素、通透、健康、平安。

 当快乐没空降也不叩门时,你可以自己追寻和制造,只要不贪,只要有过经历,就一定找到。

 ——所以,我们在“吃皮”同时,得吃亏、吃醋、吃力、吃惊、吃熊心豹子胆,吃软又吃硬,吃菜吃吃香喝辣,但少不免吃吃药。吃了个空心汤圆?不要紧,并非每个汤圆都漏馅。吃不了兜着走?当然,自己的祸福自己承担,就兜着走吧,不要倚赖别人的衣襟。

 愈想吃甜,先得吃苦。在佛学上,人身由“五蕴”(、受、想、行、识)而成,难免要受“三苦”、“八苦”、“十苦”甚至“一百一十苦”…

 最普遍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障蔽)炽盛。

 上述生死果报,是被动的,也是无奈的,所以不能逃避,只得面对,接受、体验、放下、自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必当人上人,但求自由自在,是好。吃喝拉撒走坐睡均自主(一觉好睡最幸福),喜怒忧思悲恐惊亦会过去。回归一个微笑。

 当然,是开心的微笑,而非嘴角肌的牵动——笑很容易,开心是另一回事。

 这天在网上看到一辑《大笑宝宝》,世上最可爱、单纯、直接、任,便是BB的笑了,他们笑得人仰马翻,发自五内不遗余力,清脆玲珑赏心悦目,咭咭咭哈哈哈嘎嘎嘎大笑不休,一接一。看过这短片,我们发觉天天皱眉抱怨含恨多丑陋,把一切“正能量”都驱逐出境,到头来这样过了一生?真笨。

 从今天起,有什么吃什么,你会明白,人生的味道,是自己调校的;人生的快乐,是自己选择的——而且,在金钱以外,钱再多也买不起。  m.NiuDuNxS.CoM
上章 李碧华散文精选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