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折 率土之滨 段二九 西山
大年过后,张问送杨鹤出京就任巡抚,又送朝鲜使臣踏上回国之路。那李淑贞有意留下和亲,但是张问和使臣都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她只得跟随使团回去,少不得又肝肠寸断了一回。
冰雪融化,杨柳芽,野地里也
绿渐显,二月春风似剪刀,
的气息渐渐降临了大明天下。一年之计在于
,中兴二年开始了,衙门里人来人往,祭天开印,国家恢复运转;田野上出现了农人,地方上不断有身穿红青袍官的文官在野外出没,考察农事预防灾害,劝农事耕;中央的小皇帝和众官员也举行了祭天的仪式,请求上苍让大明风调雨顺,在中兴二年获得好收成。
二月间,张问组织了六部的众多官员,准备去实地考察沈家的西山煤矿,为是否适合在驿道上修建路轨提供证据。
除了朝廷官吏,沈家得来人引导众官视察,但东家沈碧瑶基本是不出门的,她便派了一个人过来。
来人是个年轻女子,柳叶眉,单眼皮,只是脸颊上有几颗淡淡的雀斑,身材倒是玲珑有致。她走进张问的值房,便给张问作了一个万福问安,又给旁边的一干大臣执礼。
张问打量了一下这女子,问道:你对西山煤矿路轨有所了解吧?
那女子道:妾身是沈夫人的内务总管沐浣衣,各处矿山、作坊妾身都在打理东家不记得妾身了么?
张问道:我以前好像没见过你,怎么有记得之说?
沐浣衣的眼神顿时十分幽怨,而且带着些许怒气,说道:几年前在福建白莲教的地盘上,在道观那一晚
说到这里,沐浣衣顿时意识到自己失言,急忙把未说完的话咽了下去。她不慎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说起那事儿,是因为张问那句话话实在太让她气愤了:老娘的身子就是你破的,现在居然说没见过!
那次在福建的一个道观中,白莲教圣姑韩阿妹想和张问联姻,张问不干,就被韩阿妹灌了一肚子
|药张问回来无处
,就把沐浣衣等四个女子都上了,而沐浣衣当时还是个处子。
虽然沐浣衣只说了一半话,就急忙停了下来,但是周围的老少大臣立时明白了怎么回事,人众里顿时听得嘿嘿一阵笑声,大伙都用揶揄的眼神看向张问。
张问老脸一红,心道真有这回事?他是一点都记不起来了,但是他不愿当众和沐浣衣说这个话题,便不纠
,心道:回去问问张盈就清楚了。
都准备好了,大伙这就出吧。张问说道。
张阁老请。众人也纷纷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这些官员主要是工部尚书孙九德及工部各司有才能的官员,除此之外,还有礼部尚书孙承宗,户部左右侍郎沈光祚、商凌等人。
一众官员出了衙门,在千余铁骑的护卫下出城,队伍浩浩
,护卫军队是西大营骠骑营的官兵,由张问的嫡系武官穆小青率领。
整装待之时,只见太监李芳带着几个人跑了过来,对张问说道:太后担忧张阁老在外面吃不好睡不好,特地下旨奴婢带人服侍张阁老,您瞧,这位是宫里的御厨。
我没那么娇贵张问随口说道,他沉
片刻,又道,既然是太后的懿旨,你们就跟着来吧。
张问寻思着,多半是这李芳想来拍马
,在太后那里请旨出来的。
西山距离京师不过三四十里路,大半天功夫就到了。考察团到了沈家煤矿下面之后便扎下营地,工部各官员分批到各处详细考察记录。
张问实际上不懂这些东西,他只是想亲眼看看那路轨是怎么回事儿,眼见为实。他带着一群人来到一处矿山,只见那些矿工都远远地跪着,因为有朝廷官员来考察,所以矿
的作业已经停了。
一座山体上有许多矿
,果然有路轨从矿
里面延伸出来,一直通往矿山外面。身边的沐浣衣给张问以及旁边的官员解释着各种构造的功用,周围的官员一边听一边点头,好像很懂似的,实际上真正懂的那些官吏都不在这里,留下的就是陪着张问瞎逛,什么户部兵部的官儿对这玩意懂个
。
这个矿
构造复杂,除了路轨,矿
门口还有齿轮和绳索。齿轮张问倒是
略明白一点,小齿轮带大齿轮,可以省力。
山间的路轨是张问等人注重考察的,只见这种路轨由两段铁轨组成,下面有木料和石子枕垫,结构并不算复杂。张问便回头对沐浣衣说道:路轨上的车辆真的可以载重几千斤?
沐浣衣遂叫来工头,让木头传唤矿工将一辆驴车装满。那些矿工搬来石子装载一辆四轮驴车,将车装得满满的。
旁边有官员见状惊叹道:一头驴拉的重量最多不过五百到七百斤,两头驴大不了就千余斤,这么大一车石头两头驴能拉动?
沐浣衣笑道:等一下您就看到了。
这时一个赶车人坐上驴车,扬起鞭子啪地打在驴
股上,那两头驴便向前移动,在众人哦地惊呼中,那装满了石头的驴车毫不费力地行驶起来。
沐浣衣道:这座山上煤矿很多,但道路崎岖,要将煤运出山十分困难,以前的煤窑只能用人力背出去,待沈家接手之后,便投资修建路轨,虽然花费不少,但是长期来看,反而节约了成本。
沈光祚趁机对众官说道:人丁负重背煤,劳民伤理;而借助物力,使民
离疾苦,善莫大焉。
于是这事儿立刻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大伙只能点头称是。这是大明朝的一贯干法,道德高低,一向是判定事务的终极观点,虽然很多时候只是幌子。
看完驴车的表演,张问等人又在煤山上转悠了一圈,光秃秃的没啥看头。眼看天色不早了,张问便率领一众不相干的官员前去房山府休息,只留下工部的官员在营地歇息继续考察。
房山知府王崇文早已带着府衙官吏
出城池数里,礼节十分周全。户部侍郎沈光祚当着王崇文的面说了几句好话,让张问也嘉奖了知府一阵,于是王崇文对沈光祚立刻自称学生了
走进房山府,只见城中灯火辉煌,繁华异常,许多作坊仍然在运作。王崇文解释道:这些作坊的工匠,分作三班,每
只劳作四个时辰。
户部右侍郎商凌也对张问说道:王大人就任期间,上缴户部的税银不仅满额,而且是三倍之多。
张问想起自己做知县的时候,收税能收满应
纳的六成,上边便十分满意了,这时便忍不住问道:王大人是如何提高税收的?
王崇文红光满面,躬身说道:下官调整了地方律法,给工场作坊予以优惠,府内商贾聚集;同时
民到了府境,府衙便修建房屋提供粮食予以收留,编为新户,鼓励他们到工场做工谋生。如此一来,工商繁荣,税收自然就多了。
就在这时,只听得一个官员冷冷道:王大人,这么多人为您说好话,您破费了不少银子打点吧?
王崇文一听怒道:东西可以
吃,话可不能
说,您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上缴给户部的钱粮数额,是有据可查;我给谁打点了,你拿出凭据来!没有证据你就是诬陷。
那官员道:王大人您就少装模作样了,这种事大伙心知肚明。我是六科给事中,弹劾你难道还要看黄历?
张问说道:行了,咱们现在又不在庙堂上,这样弹劾也没用处,都消消气王大人,带我们去作坊看看。
这时沐浣衣道:沈家在房山也开了一间纺织作坊,是这里最大的坊间,要不咱们去那里看看吧。
如此甚好。张问道。
一行人便沿着街道走到沈家的作坊间,这工场占地甚广,果然符合沈家财大气
的架势。坊间建在一条河旁边,河上修了个河坝,沐浣衣解释说是为了利用水力带动纺车。
张问走进坊间时,那些结构复杂的巨大纺车让他大开眼界,大的纺车有小房子那么大,上面无数的锭子滴溜溜直转,比起家用的纺车那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另一间屋子里,一群人正在用煤炭烧一堆铁玩意,房顶上烟雾缭绕,张问忍不住好奇问道:他们在干什么?
沐浣衣道:这东西叫以汽御动机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