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赤非6666文集 下章
读孔子《有教无类》有感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了有教无类施教观点,这是孔子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教学对像以贵族官僚子弟为主的教学思想向全民教育转化的创举,也是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具体表现。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行将灭亡,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崛起的时代。从阶级利益出发,他们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孔子的《有教无类》观点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因而是极积的,先进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就是人不分富贵贫,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这是与他的《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理念分不开的。“相近”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的提出,是对《学在官府》教学观念的否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事实也是如此。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成份各异。有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有形同野者,餐黎食藿的子路;有贫困无食,身无完衣的曾参;有卷居蓬户,上漏下的原宪。也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贵族出身的宫敬叔、司马牛等。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下,有了弘扬和发展。许多大鸿巨儒和仁人志士修学馆,办义学,倡导平民教育,教育救国,培育了许多名人奇士。许多贫民寒士凿墙取光,发悬梁,缛草卧毡,苦读诗书,成就雄功伟业。如汉代负薪痴读,遭,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如宋代寺院讨斋,斋后鸣钟,遭僧戏弄的吕蒙正等,都是平民出身。他们苦读诗书,寒薪茹苦,最后一举成名,成为读书人的揩模,留下了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现了教育资源共有,为全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不论出身怎样,家境如何,都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教育工作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温孔子的《有教无类》,现实所发生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有些贫困地区的儿童,因缴不起一年百十元的学费,就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或帮家种田,使这些可望读书的孩子只能眼含酸泪,望校兴叹。有些高考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因缴不起昂贵的学费,迈不进大学门坎。而有些大款的子女因家里有钱,高考成绩再差,可以出钱买分而进入大学。试想,如果让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我们建设四化的人才何处去求。教育兴国岂不成了一句空话。追索源,就是把教育资源市场化带来的后果。现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做出决定,免出农村学生的学杂费,加大了在校贫困大学生的扶助力度,使义务教育得到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无疑将对全民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孔子的《有教无类》得以发扬光大。  m.nIuDUnXS.CoM
上章 赤非6666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