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巴图的博客文集 下章
秋雨朦胧
 国庆节前一天,参谋长指示我去一趟训练基地,一是代表团首长慰问一下野外训练的侦察分队官兵们,二是陪同团电影组的同志给那里的人放映电影。参谋长让我直接去火车站,说电影组的同志在那里等我。

 我到这个部队时间不长,听说过训练基地,就是没有去过,这次去至少会过过打的瘾,还可以跟着看电影,我高兴得不行,一连向参谋长说了三遍:“是,保证完成任务!”

 候车室里只有一个女兵坐在那里,没有第二个穿军装的,我想我来早了,便去报摊买了一本杂志,然后找个位置坐了下来。

 杂志里的故事很快吸引了我,是写黑龙江的鱼民怎样捕捞大马哈鱼的,我爱吃鱼,故事看得我几乎出了口水。

 “您是王参谋吗?”

 我觉得有人在和我说话,抬头看时是那个女兵。

 “您是王参谋吗?”

 “是问我吗?”我的脑海里还在想马哈鱼的事,当确信真的是她在问我话时,我忙站了起来,我说:“是的是的,您是?”

 “您好王参谋!”她向我敬完礼后把手伸了过来,自我介绍说她叫马芳,是团电影组的放映员。

 我这才发现她身后是一个装放映机的绿色木箱,挨着箱子的是一个绿色帆布兜子,不用说,兜里装的是胶片。看完这些,我的眼睛又开始四处寻找。

 马芳轻轻笑了下说:“您不用找了,就我自己。”

 火车向白城方向驶去,天空在下着秋雨,车窗外,松平原一片白茫茫。

 陌生的男女之间是有隔阂的,尤其我们俩都属于未婚青年,隔阂中多半是羞涩。我和马芳礼节的说了几句话后,尽管我还想没话找话说点什么,一时无从说起,便想起了那本杂志,想起了马哈鱼的故事。这样,我又看起了书,至于坐在对面的马芳在干什么,我没敢再看一眼。头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女兵,我还真有点不自在呢!

 马哈鱼的故事写得太好了,不仅写出了鱼的生活习,还写出了鱼是如何的味美,各种烹调技法,我开始情不自的咽着口水。

 “什么小说那么好看,给我讲讲吧!”

 马芳的话问得突然,我没注意,口水出了嘴角。我把杂志递给她,装模做样拿手绢擦鼻子,偷眼看她时,她正瞅我笑呢。

 “有点感冒了,嘿嘿!”我掩饰着说。

 马芳没有接话,开始看书。

 外面的雨依然下着,火车“咣噔咣噔”地在雨中前行。我从列车员推的售货车上买来两瓶汽水,启开后递给了马芳。

 马芳客气了一下,然后放下了书,我们就这样开始聊了起来。

 “您到我们团时间不长吧?”她喝了口水后问我。

 我如实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且告诉她去训练基地还是头一次。她点点头,看我的目光是认真的,没有说话,似乎在等待下文。

 我这才注意她的长相,无沿帽下的黑发短短的,比我长不了多少;一双眼睛不大,但很亮;鸭蛋脸形,皮肤较白,鼻子两侧有些许明显的雀斑;说话时嘴的左边出颗小虎牙;穿了身旧军装…这一切我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然后我故意岔开话题问她。

 “你参军几年啦?”我把“您”换成了“你”在问话时也故意身子:“去过几回基地呀,常去吗?”没等她回话我又说:“电影组怎么能派你一个人来呢?一个女同志,够受的。”

 她又笑了,嘴角配上那颗小虎牙显得很天真可爱。

 “我说话您别生气呀!”她做了个鬼脸接着说,她的口音明显带有锦州味,说话尾音往上挑:“论军龄我可是您的老兵呢!您虽然比我大三岁,可我十四岁就参军了,您那时还是个高中生呢!嘻嘻…”她的话我是绝对相信的,我也敢肯定她的父母一定是个大官,在部队至少得是团以上干部,七十年代中下期,能穿上军装的女孩几乎全是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子女。

 听完她的话,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你怎么干这个工作呢?”我认为她应该去师医院、团卫生队、至少应该在营卫生所当个护士或者卫生员什么的才对,放映电影对男同志来说是个好活,女同志可就辛苦点了,不说别的,拿放映机一项就够她受的。刚才上火车时放映机就是我拿的,连同箱子至少得有五十多斤。

 “我当兵八年,当放映员七年了,也许将来转业去地方还得放映电影呢…”

 她原来是个自愿兵,我问她为什么不考军校回来当干部,她的脸一下子红了。呆了好一会她才说,她初中都没读完就参军了,肚里那点墨水怎么能考上军校呢!

 我想说就凭你的父母你上军校还用考吗?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有些尴尬。

 她似乎读懂了我的心事,笑嘻嘻地换了个话题,问我道:“你一定喜爱吃鱼吧,训练基地就在江岸边,那里有得是鱼,什么鲤鱼、鲇鱼、黑鱼,太多啦…”

 她一口气说了不下十多种鱼。看我呆呆的样子,她又神秘地问我:“你知道捕的鱼得用牛车装吗?你知道最大的鱼多少斤吗?你知道吃鱼能吃恶心吗…”

 她说她每年至少得去训练基地六次,就是平均每两个月一次。训练基地太偏远了,那里看不见老百姓,官兵们除了她和电影几乎看不见女人,她和电影是基地官兵最受的。接着她给我讲基地和关于鱼的故事,江的鱼如何多。

 其实,早在参谋学院的时候我就知道江了,关于那里的物产教材里也说的很详尽。特别是我一个同学家就是江边的,他不止一次和我们说,每年春天开冰或夏末秋初水消时,江沿岸由于人烟稀少,生态近乎原始状态,那时候的鱼特别多,多得几乎用子就能打着鱼。不过,没有亲眼见到我总是不信“打兔子瓢舀鱼,野落进饭锅里”我认为那是东北历史久远的事,现在还会存在吗?现在马芳又这么说,我有些半信半疑了。

 她说,今年五月份来这里放映电影,那季节正是副食品青黄不接的时候,基地组织人员打鱼她跟去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打上来几百斤鱼呀…

 我情不自地看看车窗外,试图在窗外能找到江,窗外的雨仍然下个不停,雨水将车窗玻璃浇得一塌糊涂,任凭里面怎么擦也看不出去。

 “您可别光想着江的鱼怎样好吃,这里的蚊子也够你受的,我第一次来这里放映电影时让蚊子叮苦了!”

 “这里蚊子多?”我的话问得傻乎乎的,这里沼泽地多,基地又靠近江边,蚊子能不多嘛!

 她平静地对我说:“也不要紧,多抹些清凉油吧,和常年在这里的战友们比,即使让蚊子叮了,一年也就这么几回嘛…”

 马芳说  m.NiuDUnxS.CoM
上章 巴图的博客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