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伯萧文集 下章
“三陪”小记
   之一:陪父母共进晚餐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父母都过了花甲之年。膝下四双儿女纷纷成家筑巢“各自为政”剩下我一个“半边户”(夫两地分居),懒得动手开锅,下班回家就往父母家蹭饭。父亲是个体医生,患者去“看”他自是不择时的,弄得父亲吃饭也没个固定时间。因此,午饭基本上是谁有空谁先吃,反正大伙聚不到一块去。我因为有午睡的习惯,加上看央视《今说法》雷打不动,故常常最先登陆饭桌;母亲次之;父亲最忙.等待他的反倒是“最后的午餐”厂。

 到了晚上,本该是一家团聚共进晚餐的大好时机,可我太自私,延续了中午吃饭打头阵的家庭惯例,独自把中午吃剩的旧菜冷饭热一热就当晚餐了。也不管双亲大人何时用餐便自顾溜进个人的小天地里逍遥快活去了,自在得很,从来没有顾及父母偶的哀怨的眼神。

 直到有一次,和母亲聊天,她告诉我:“你常常晚饭独吃不等人,不像话。你老爸很伤心呢!”我这才良心发现,心上愧作,决心“洗心革面”做好“人之子”

 接下来的日子,每到晚上,只要没有其他要紧事,回家吃晚饭我都会一反常态,像一个途知返的子,等待着,等待着父亲送走最后一名患者,然后,三个人坐下来,共享迟来的晚餐。

 万事开头难。开始时还真不习惯,从下班回家到晚饭开始,足足长达两个多小时呢。这段时间如何打发好?我先是试着看电视,电视看腻了,就改为陪老妈聊天,也做些家务,这些都做完了,距离晚上“集体开饭”时间还远着哩!肚子里已发出抗议,怎么老爹还没有收工?好几次忍不住想独自去偷吃,但还是止住了。终于盼来了老爹上楼的脚步声,天啊,快晚上八点半钟了。父亲察觉到了我的不耐烦神情,不但没有责怪,还一脸歉意地说:“没办法,干这一行身不由己啊!你一定饿坏了吧。对了,冰箱里放有苹果,饭前食用既可充饥,也有助消化。”一席话说得我无地自容。想想自己也快要“升级”为人父了,怎么还这么不更事?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如何‘“消化”这“漫长”的等待时光,那就是:准备好一本你要看的书。沉溺书中,读书滋味长,问题自然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有时我会把书中看来的感悟和生活感受与父母分享。晚餐自然而然成了我们两代人沟通思想,探讨人生的舞台。渐渐地,陪父母共进晚餐陪出了天伦之乐,陪出了“寸草晖”看着父母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变得成了许多。

 之二:陪老婆度周末

 老婆在城里,我在乡下。“孔雀东南飞”的日子不无“距离产生美”的诗意成分,但婚姻毕竟是现实的“周末夫”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无奈,是辛酸。因为离多聚少,两天周末,弥足珍贵。

 每到周五,心情便不能安静下来。对我们这些“两地书”的“牛郎织女”们而言,这一天便是“鹊桥相会”的七夕佳节了。看着下班时间行将接近,便百米冲刺般冲向车站,生怕班车停开或无车可载似的。往往人在旅途,心已飞往千里之外。

 “小别胜新婚”?不全然是这样。但每个周五回家总觉新鲜却是不假。自觉离别数,早已欠下家里一大笔债了,只好用两天周末的时光来弥补弥补。

 首先是买菜。在没有成家之前,我极少逛菜市,总觉得这是女人干的事,大男人做太斯文扫地了。走在菜场上,与叽叽喳喳的娘儿为伍,不无“龙搁浅滩遭虾戏”之慨。偶尔下过几次菜场,由于不屑于像婆娘一样为几斤几两几钱较劲,常常会上小贩的当。于是越发想起女人的好来。为人夫后,我们夫周末一大早就会双双走上菜场,该买什么菜,哪一档菜新鲜光,买多少钱够吃,老婆心中自有一把秤,令我自叹弗如。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变成了温良“妇男”忽然觉得买菜也长见识学问呢。难怪,肯屈身买菜的男士们如今已成为众多女人心仪的好男人,其重要得分点竟然是:乐于下菜场!

 其二是下厨。婚前很少下厨房的我因为中古人的毒大深,远离了庖厨。但婚后在老婆的“威”之下也走上前台,其厨艺水准可想而知。我至今不忘老婆的脸怎样从晴到,再到乌云密布“从今往后,你的第一要务是要会煮菜;我的第一要务则是要学会忍耐,再忍耐。”谁不知道人的耐是有限的,我好后悔当初单身时没有练就一身好厨艺!要不,我们的周末一定会晴空万里。看来“征服女人首先从她的胃开始”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既拿得起笔杆子又能得起饭勺子呢?

 其三是拖洗地板。我们家住的房子是装修了木地板的,连楼梯也不例外。好看是好看了,可是烦人。因为每次搞卫生都不能用拖把拖,怕弄腐蚀那娇贵的木板。没办法,只能用布拧干水后一块接一块拭擦,这样难免费力费神。此活儿原是老婆的“专利”她爱清洁,几乎每周末都要给地板“美容”一番。可自从她荣升“准妈妈”的宝座后,我的苦日子便降临了,成了家里擦洗地板的“绝对主力”她倒屈尊为“跑龙套的”——只负责把布洗净,拧干,递给我就完事了。我的重任则是俯身“埋头苦干”一来二去,累得够呛,偏偏老婆又察秋毫,不时发现一些被布遗忘的角落,一声娇叱,只好乖乖返工重做。

 以上三事,几乎构成了我们周末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家居日子确是够琐屑、平庸的,可我们却乐于与之为伍,因为,这就是生活。

 转眼到了周晚上,淡淡的忧伤悄悄地涌上心头。想到次一大早就得“离家出走”“把子家园齐来抛闪”心上不免戚戚然。每到这个时候,我多半会一门心思与内人厮守剩下的日子,两个人唯有静静地等待下一个周末的来临。

 之三:陪老校长聊天

 老校长是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一位良师,也是益友。不曾想到,多年的上下级关系最后会让我们结成“忘年

 老校长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当了几十年校长。他给人最大的印象是能谈,爱谈,健谈,而且,生幽默。我们当地传很广的一个典故,叫做“某人击——动作做齐”据说是他缔造的。缘自七十年代某一天,某镇武装部组织镇里的干部职工进行实弹击训练。老校长不知何故将分给他的三发子弹全部打飞,结结实实剃了个“光头”教官见状不满,喝问道“你这人怎么搞的,一发子弹都打不中?”只见老校长不慌不忙“啪”地来个立正姿势,举手敬礼:“报告长官,子弹并没有飞出地球,我的动作已经做齐,打靶不准不关我的事,报告完毕。”引来满场笑声。从此,这个故事就传来了。

 初次与他接触,只觉他很平和待人,不想他还“身怀绝技”不仅能诗善画,能作曲,字也自成风格。可是他很自谦,说是“不过闹着玩而已,不成气候。”他参加书法函授班毕业时创作了一首七律:《自画像》,其中有两句诗大意是:“丢下粉笔拿笔,做罢先生当学生”很形象地概括了老校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求学精神,读之令人陡生敬意。

 老校长坎坷一生,阅人无数,可他对人坦坦,很少苟求。“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这句话,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在与他的谈话中,我不仅常有“胜读十年书”之慨,更懂得做人之根本在于宽恕别人,善待别人。他说“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里,老校长被人误解过,被人奚落过,甚至被人落井下石过,但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微笑面对生活。对待生活,他的态度是:“得之泰然,失之淡然”而对于“钱”这个感词汇,他自有说法“要说不喜爱孔方兄,那是假话。但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钱够花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看得太重,看重了反而会生出更大的****。”如今这些话还被我反复引用。

 当然,因了情相近,和他在一起时,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有关“读书”的话题。老校长治学多年,对此颇有心得。他说,读书要多回味。像吃豆腐干,咀过来嚼过去,临了下细细的香末,感觉还有余味在口中,令人受益无穷。他给我讲过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人问这位古希腊的大哲人“你能告诉我天与地的高度是多少么?”“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那岂不是要把天地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多么意味深长!

 老校长认为,读书要能品出味来,方能回归其本源意义。每本书,其中定然有甜酸苦辣之味,正如有人所言“孔孟之书味甘,雄霸之书味辣,穷儒之书味酸,忠良之书味苦。”而世上之书多矣,大都质不同,形象说来就是大多数书是五味杂陈,什么味都有。回味,就是要寻觅这种种别样的滋味,然后掺和着品之尝之,逐渐深入,定然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之会心微笑。

 与老校长聊天,常常一聊就忘记时光的流逝。他太健谈了,你根本不忍心中途“退席”;他又太风趣了,舌吐莲花令你陶醉其中而忘了身在何处…

 可惜我们共事不到三年就分开了,我逃离了教育战线;老校长也于六年前退休闲居。现在,我们不时还保持联系。他去邮局寄信,路过我原来供职的单位,总不忘拐进我的办公室和我神侃一番,除了聊上一些人情世态,我们谈得更多的,还是读书习艺,回昧从生,我们一老一少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同事时的欢乐时光…

 最近,我收到他送给我的一本他自费印刷的小书——《撰联絮语》,翻开看时,果然文如其人,娓娓道来,如拉家常,明白如话,就像陪着他聊天一样。  M.nIUdUN Xs.cOm
上章 伯萧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