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杨桥文集 下章
花开的条件
   他们是同桌,从小学一直到初中。

 七十年代中期的山村,还没有通电。一早一晚的教室里,光线昏暗,阴天更是如此,借着微弱的天光,只能看到课本上有字,却看不清楚到底写的是什么。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带盏灯。第二天,她忘了带,他却带来了,是用空的墨水瓶盛上小半瓶煤油,瓶盖上钻个眼儿,穿过一雪白的灯。很清秀的灯。“擦”火柴亮起来,油灯也亮起来。他把灯放在他们共同的水泥桌面的中间,黄晕的光弥漫开来,他们就在这灯下,读书,写字。

 第三天,她也找一空墨水瓶,让爷爷帮着做成一盏灯,用小儿挑了,去上学。

 晚上的教室内,点点灯光,照亮了童稚的眼睛;夜晚放学的山路上,星星小灯如豆,与天上眨眼的星月遥相呼应。

 他们成绩都好,大大小小的‮试考‬,名次几乎不分上下,理所当然地,考入同一重点中学。也巧,又是同桌。

 刚上初中,还是小孩子的心。课下,照样的踢毽子、丢沙包、跳绳。十分钟的课间,玩的人马炸。他清秀且轻巧,身材女孩儿样单细。难得的是踢毽子也是高手,能一口气连踢两百多个,并能玩出许多花样儿。一群唧唧喳喳的小姑娘中,他似一只矫健的燕子,毽子在他脚上上下翻飞,左右跳不出他的控制。老师不在的自习课,他们就和前后桌一起背诵小学时学过的古诗词,经常是背着背着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你一首我一首的,谁也不甘落后。

 空山新雨。山地里的小树,蓬着成长。他们也像阳光下山坡上的小树苗,一天一个样儿,一天一个高儿。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的向前走着,他们的未来,似乎都是可以看得见的光明灿烂,如果不是那一天。

 那一天刚下课,班主任匆匆走来,把他喊了出去。她抬头看了看,继续解一道几何题。以后的几天,他的座位一直空着,问了老师才知道:他的做电工的父亲,在一次修理电线时,触电身亡。他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又病着,只有一个妹妹,还是哑巴。他只能辍学。

 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为他惋惜。

 她也是。可是,除了惋惜,她又能帮的了什么?

 后来的学校生活,同桌就都是女孩子了,一直到大学。当《同桌的你》这首歌风靡校园的时候,她正读大二,和新的同桌早好的一个人一样:她们有共同的词典,有同样花和款式的长裙高跟鞋,有同一个歌星的磁带和唱片,偶尔的一次交谈里,同桌提起中学时的同桌。她忽然就想起他来。如果不是家庭的那次变故,他早应该和她一样坐在高等学府的教室里了。前途也一定是离了那个小山村,这是一定的。可是,造化弄人,再美丽的花的种子,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和肥料,也是不能开出自己的花的。

 人是生而平等的,这话只能用在一定意义上。而在另一意义上,贫穷,实际上是对一些人前途上的某种意义上的扼杀。而没有文化、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思想领域上的贫者,更是一种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恶循环。

 范仲淹说过:“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而不见也。”好在社会进步了。“希望工程”和“蕾计划”给了那些寒门学子飞天的翅膀。

 暑假回家,路上偶遇,他正开着三轮拉一车蔬菜去卖。消瘦憔悴的面容,肥大且有污渍的衣服。寒暄几句,擦肩而过。许多的话,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她想起鲁迅和闰土,已经有一道无形的墙,搁在他们中间了。

 每年,她都捐出一定的工资给希望工程,花开也是有条件的。只是希望,上一代的惋惜,不要再在下一代身上延续了。  m.nIUdUnXs.cOm
上章 白杨桥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