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散忆·贵州
(一)
从贵
机场一路到市区,感觉如同到了印象中的重庆:平坦而笔直的马路是少见的…也许“下坡人骑车、上坡车骑人”的说法是真实的。一路上自行车,自然的少见了。
贵州城,也许楼房不似福州那样高,但这个城市的人是很懂享受的。这里的人多是穿着入时,尤其是女孩子,因为那时是夏秋之际,那服饰款式多样,自然打扮的蔚为妖娆,犹胜榕城几倍了。比如那聪明的导游小姐媛媛,讲起话来,犹如她装束一般,干练、多彩而又善变。
也许是与蜀地山水相连罢,连语言都相近了。
媛媛的国语是标准的,但兴致一到,就教我讲了当地话,竟似四川话了,她说“摇的”“摇的”时的可爱,像极了一个川妹子,当然,要洋气多了。
“到贵州不要
跑的,怕对你们福建人不利…我手机号码可以告诉你,但尽量不
打我电话的,”
她翘起像茱莉娅·罗泊茨一般的美丽的嘴巴,笑着说:
“漫游费很贵的噢…”
(二)
入住了一个叫腾龙的酒店。晚饭过后,我没遵照媛媛的话,也没向她请假,就走下大厅。向这里的一位服务小姐问讯了,距离这里最近的,有特色的小吃地点在哪里。
她热心的和我走到门口,向右方向指了“…你乘坐前面这车站的公
,下去两站,就会看到的…那里应该是很热闹的。”
我谢了她。走出去,她说等会儿,到里面大台内拿出一把花伞来。递给我:“要下雨了…你拿这吧。”
…我在公
车站,不想等了,索
就向右街步行了,一边欣赏了身处异地的漂流人
,小摊大店。心里暗记了一站、两站…
撑了伞,到那地方,果然她说的没错。往左边看,灯火一片辉煌。似福州王庄街,但显然要热闹多了。
那街右边全部是店铺、酒楼。而左边,一溜过去,全是大排档,似乎是见不到尽头的。人声鼎沸、热气腾腾。快乐的人们似乎全不顾了帐蓬外的雨了。
我挑了一家有较宽位置的,坐下。那应是一家三口的,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女儿。摊主招呼了过来,我就起了身,靠到厨位,细细问了几个新奇的东西了。
有一种听来让人生疑的小吃,印象最深,叫“丝娃娃”好似福州的
卷。但要短小些,而且极为好看的。也许它的做工像用丝绸包裹孩子,因而得名。
在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品。其菜切得精细规范,红、白、黄、绿、青等各种色彩颇吸引人,摊主在我面前摆上小碟小碗,摊主问我的爱好,以勾兑作料,我说:
“不要辣的就行。”
于是他备好了有白糖、酱油、醋、香油的调酱。从一边提篮里拿出事先烙好的“丝娃娃”那是由鸡蛋、麦面等调和用微火烫烙而成,仅手掌般大,像吃北京烤鸭一样,把白菜、萝卜、芹菜、大葱、紫菜等,各
相间,拌上调料,用“丝娃娃”细心包好,一口一个,吃起来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因为色彩鲜美,竟有些舍不得下口了,便连酱带了几个,回去与同伴们分享。
…有一种叫“烤
皮”的,长条型的火炉燃得很旺,还没走近,烧烤的香味和就闻到了。摊前已等满了想吃烤
皮的人,因为我是坐他摊位的,所以优先送来黄灿灿、香
的几串。
这是用
的皮子切成条状,串在铁丝上,反复烧烤而成。烤一串
皮要十多道工序。火炉旁边放了装香油、佐料的碗碟。边烤边翻,边醮碗碟中的佐料,边用刷子刷上油。时有油烟扑鼻,香味四溢、烤出之油滴在炭火上,冒起阵阵明火“滋滋”作响,一连吃几串,香而化渣,酥而不腻,口感极佳…但这要等的麻烦了,所以愈加勾人食欲了。
还有一种烧烤豆腐,是把豆腐放在火上烤,豆腐的中间夹些拌好的蔬菜,或
片、
沫等。在火上把豆腐烤成两面黄、再浇上些调料,吃来特别
口。
我问这名儿叫什么。
“恋爱豆腐喽。”那女儿眨着眼睛说:“这东西,恋人来吃的最多…吃了这种豆腐,你就忘不了,让你总恋着它。”我不由大声笑起。她见我高兴,就说:“你不一样了,就是一个人跑出来吃这个的呀。”
我笑笑,当做回答了。
摊主得了空闲,就过来坐我旁边,递给我烟,问我从哪里来的。
我挡了他的烟:“谢谢,不会…您猜我哪儿的?”
“…既不像福建台湾的,又不像两广海南一带。”他带足贵州韵了,缓缓的说:“…但肯定不是北方人的。”
“我是福州的。”我微微一笑。
“…噢,福建的!啊呀,口音听不来喽。福建老板在我们这里的不少的。”他讶然的说了,却似乎话还没说完。就又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我几个朋友在贵州是坐生意的,据说是很不错。但我与他们是不可同
而语的。
那摊主一定怀疑了,怎么这福建老板不开车,连个黑皮包都没有的…就抓了把花伞,独个窜了出来?
我想想好笑,却突然感到了此情此景,恍若隔世…陌生的排档,陌生的味道,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只有那蓬外的细雨,似曾相识。我望了身旁的对对男女,他们凑着头,一边吃那奇怪的豆腐,一边说着奇怪的话儿…
坐了良久,心里掠过一丝惆怅,撑了花伞,走入陌生的雨街。
(三)
一大早,从贵
坐了“依维柯”专车出发了。一路驱车近两个钟头,还好导游善于大家调动情绪,一路上还欢迎笑笑。
先是进“贵黄”高速公路,一路上车开的快而平稳。两旁都是连山,极为险峻,可见修此路之艰辛。
但景致的很壮观的。时不时的会看见“坝”就是在山的陡坡里,垦出极为可怜的丁点平地,用土石围起,就在这不规则的、巴掌大的薄田上种起水稻来。远远见了身著蓝衫的农人,吃力地从弯弯小山路上挑水上来浇地…
“就是这样养育了一家人的。”导游小姐回答了我的疑问的眼神了。
我想起福州郊县那大片大片荒置的土地,心就沉静下来了。我一直愣愣的看了窗外了。
在车里的唱歌和起哄声中,慢慢的,车缓了下来,而引擎声却大了起来,因为要拐进了山里。先是水泥路,然后石路,接着是土路,最后是只好步行了。
随了导游,大家鱼贯进了一个大柴门,上头有块木板,歪歪的书写:“苗寨”二字,犬儿见了我们这些似曾相识的“贵人”也不吠了,就摇了尾巴
出一批游客,再摇了尾巴
进了我们。
于是他们的“节日”游戏又开张了。有身著破烂蓝布的“苗民”远远看见导游旗帜,不知大呼一声什么,就从林间窜出几个怪服男女,拦了什么,叽呢咕噜说些什么,媛媛小姐笑笑翻译道:
“要进寨,先喝
宾酒的!”
立刻,他们便魔术般变出了小酒桶和牛角,面无表情的唱山歌来,有人倒酒入角,要我们每人就着牛角喝下这热情的酒,方可放客进去…我皱了眉,嘴
不敢碰,那呛人的白酒竟洒了一身,他们欢呼起来,要拦下我,我不知所措,导游用力一拉,我就进了“
快”的苗寨了。
他们都戴满了精美的银饰,和鲜
的苗族衣服。不断的表演节目。吹笙,敲鼓,跳竹子舞…还玩与苗家女结婚,但要五十元钱的…我吹不动笙,也生怕他们抓了我入戏,就一个人跑到寨子后面察看了。那房子多是底矮的,是双层木瓦房,底下全是住了牲畜,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楼上住人,有时会
出棕色脑袋来,呆呆的看着我。
我生了疑,就问了导游。她说:“…那会表演的人,都是寨子里优秀的人才了。”
“…那他们应是职业演员了。”
她点了点头。
…我终于先要回到车里了。
遇见一个小孩,黑而且小,在那尤有寒气的山里,他仅罩了一件旧而长的暗红
衫,肩上破了个
。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