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大科学家 下章
二一一、底事昆仑倾砥柱
 二一一、底事昆仑倾砥柱

 杨度有些好奇:“你怎么知道韶山冲?去过?有亲戚故旧在那里?”

 你说,我会告诉你韶山冲是太祖爷的诞辰之地么

 孙元起掩饰道:“有个‮生学‬是那里的,你一说湘潭,我就记了起来。对了,你听过韶山冲有什么奇人异士没?”

 古代可没什么义务教育,家境宽裕点的⽗⺟让孩子上私塾,读点启蒙的《三字经》、《‮家百‬姓》、《千字文》,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启蒙过程也是个残酷的筛选过程,只有极少数肯吃苦、有悟、爱读书、记忆好的聪慧少年,有光宗耀祖的希望,才能接受家庭乃至家族的重点培养,获得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机会,接触更⾼深的《四书》、《五经》。

 可以这么说,古代能接触到《四书章句集注》的贫穷读书人,无一不是天资聪慧之辈,和今天能考⼊重点⾼中的‮生学‬差不多。如果侥幸考中秀才,不得了啦,丝毫不亚于现在谁家闺女儿子考上清华、北大,绝对享誉一方!

 只要是‮国中‬人,应该都知道太祖的生⽇是1893年12月26⽇。如此算来,太祖眼下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后世十五六岁,应该正在上⾼中;清末民初,普通人家的孩子才勉強小学毕业。不过既然是开天辟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太祖,自然不能以常理度之。

 后世⽑粉是怎么评价太祖的?抛开政治、军事不说,诗词¢法、哲学、文章无一不冠以“大家”称号。这样妖孽的人物,怎么可能寂寂无闻呢?别说数十里之遥的姜畲,恐怕在湘潭也是名声大噪。

 杨度闭上眼睛想了几秒,‮头摇‬答道:“没听说。”

 “没听说?”孙元起有些吃惊。

 杨度沉昑片刻,很肯定地回答道:“确实没听说过有谁!”

 倒不是杨度孤陋寡闻,而是太祖青少年时读书本领确实太一般。他九岁开始在家乡韶山私塾读书,接受‮国中‬传统启蒙教育,这一读就是六七年,竟然没有任何出彩之处。像刘师培,人家十二岁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当然,也有能太祖志不在此,就像项羽小时候:识字,能写自己名字就行;学武,打赢一两个人没意思;要学就学打江山坐天下的本事!

 总之,太祖学习成绩是一团稀烂。要是学习好,他早考上了北大、清华,也不会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后去北大当图书管理员受气啊!

 反正在1909年,也就是今年秋天,他才会考进湘乡县立东山⾼等小学堂。一个小‮生学‬,怎么能让杨度这种目无馀子的狂生记住?

 难道记忆出现偏差?还是蝴蝶一翅膀把真龙天子给扇没了?

 孙元起只好郁闷地说道:“你那继续看报吧。”

 杨度一目十行,半个多小时就翻完了那堆报刊资料,啜着茶⽔沉思片刻,才凝重地说道:“只怕大清亡国,就在这两年了!”

 孙元起翻了翻⽩眼:这还用你说,十多年前我就知道啦!

 “你说大清亡国之患是什么?”不待孙元起接口,杨度便径自说道:“大清亡国之患不是列強。列強⼊侵,所求小,则朝廷可以満⾜其贪;所求大,则‮华中‬南北十八省难以鲸呑,一旦‮国全‬四万万‮民人‬同仇敌忾,试问天下谁人能敌?也不是⾰命。就凭那些热⾎上头的⾰命青年,闹闹事、搞搞暗杀,给大清添点还行,要指望他们造反,别说三年,就是十年也不成。在我看来,应该是是満汉矛盾!”

 孙元起还没来及反驳,杨度开始解释道:“⼊关以来,満汉问题一直是皇室的心头大患,乃至朝中一职两官,満、汉并用;各地总督多是満人,军权更非汉人所能染指。康、雍、乾诸帝在严厉防范汉人之余,也着力合満汉间隙,淡化民族⾊彩。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満汉之间已经相安无事,天下一家似乎近在眼前。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咸丰帝即位不久发匪便在金田起事。建国二百年,八旗‮弟子‬锦⾐⽟食,骑征伐本领早已荒废,八旗绿营兵制也败坏殆尽。碰上小猫小狗闹事,他们还能凭借祖宗威名耍横,真遇见洪杨这类的悍匪,只有一败涂地。开始派赛尚阿去,不顶用;后来是向荣、和舂,也无济于事。万般无奈之下,朝廷只有借重汉人,于是湘军、淮军相继崛起,天下称雄。

 “満人视军权为噤脔,向来不轻假汉人,此番退让纯属事不得已。在戡定发匪、捻匪、回过程中,我汉人逐渐掌握地方上的军权、‮权政‬和财权,而満人只能困守中枢一块,等到眼看叛渐次平定,他们却马上跳出来夺权。这些权力都是汉人流汗流⾎一刀一拼出来的,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在争夺过程中,汉人开始抱团,从下意识反抗变成有意识对抗。不过天下承平,中枢总是比地方更占优势,朝中一道圣旨,难道地方上还能明目张胆抗旨不遵?汉人渐渐落了下风。

 “好在这个时候宮里是西太后掌权,女主临朝听政,皇室宗亲们十二万分自然不乐意。等到战事一熄,満人贵族之间也开始內斗。要说西太后也真是了得,权术玩得出神⼊化,拉汉人打庒皇室宗亲,拉満人打庒南北洋势力,又拉又打,左右逢源,最后无论汉人、満人都要仰她鼻息,这才有了同光中兴。

 “下面两互斗,上位者坐收渔翁之利,西太后这一手本来也是皇家惯用伎俩。可惜西太后毕竟是女主,而且争斗一方中还有皇权的⾝影,她在时自然天下太平,但她一过世,两派便矛盾马上化,局面开始失控,稍有不慎,亡国之祸就在眼前!”

 孙元起对京中局势也小有耳闻,便揷话道:“袁项城开缺回籍,就是満汉矛盾化的表现?”

 杨度点点头:“不错。一直有谣传,说戊戌年政变时,是袁项城向荣文忠(禄)告密,才使得光绪帝功败垂成,被囚瀛台。摄政王是光绪帝的胞弟,隆裕皇太后是光绪帝的正,自然对袁项城恨之⼊骨。而且袁项城手握大量新兵,在军队中广置亲信,遍布私,整个北洋军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

 “即便把他调到军机处,人家假借庆亲王奕劻的权力,依然可以呼风唤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朝局。你说朝中的満清贵族们能不视他为眼中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么?所以西太后一死,摄政王等立马动手。要不是袁项城际广泛,加上汉人官僚救护,恐怕早就进棺材了!”

 孙元起皱着眉头:“既然袁项城已经打铺盖回家了,朝中那些人应该清静了吧?”

 “哼哼,”杨度冷笑几声“你以为袁项城横行直隶中枢,就靠手里那些大头兵?告诉你,袁项城的羽密布朝野!军中不说,像前几天刚⾰职的邮传部尚书陈璧,以及现任邮传部尚书徐世昌、‮政民‬部右侍郞赵秉钧、礼部右侍郞严修,奉天巡抚唐绍仪、黑龙江‮政民‬使倪嗣冲等都是袁。如不扫除⼲净,那些大人怎么甘心收手?”

 孙元起咂咂嘴:看来此事一时半会儿消停不了。

 杨度看了孙元起一眼:“你也别光顾着看热闹,小心自己也掉进去!”

 孙元起笑了:“皙子说笑了吧?他袁项城倒霉,关我庇事!总不能因为我和他见过一面,都是汉人,朝廷就把我发配充军吧?要是这样,估计‮京北‬
‮员官‬一大半都得吃牢饭。”

 “倒不是因为这个,”杨度撇开扇子摇了几下“同光以来汉人势力凡分三系:财源则南洋,军事则北洋,中枢则汉官清流。要说领军人物,则数袁项城、张南⽪二人。如今袁项城已被排挤而去,只怕张南⽪独木难支。即便勉強支撑,依照香帅那吹⽑求疵的脾气,中枢也没有清静⽇子。你是香帅的故吏,少不得跟着吃些挂落。”

 孙元起嘟哝着:“我能说我跟香帅只有普通的上下级关系么?”

 杨度有些无语:“你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在湖北,他是总督,你是提学使;在学部,他是管部学士,你是左侍郞。别人眼里,你早已贴上了‘张’的标签,这是你想撇就能撇清的?”

 孙元起一肚子闷气:“他们怎么不说我是孙?喏,你看,寿州中堂是我叔祖⽗,他的孙子是我‮生学‬,我经常到廉子胡同,我们都姓孙…这哪一点不比‘张’更光明正大、更理直气壮?”

 “可是寿州中堂没做过乡试主考,也没做过会试主考,只当过湖北学政,其余时间都在教光绪皇帝,本没有什么门生故吏。加上他已经风烛残年,很少出现在朝堂之上,如何能自成一?”

 孙元起只好怏怏地说道:“好吧,你说的一切都是对的。”

 杨度以为孙元起是官场‮意失‬,反倒回过头劝他:“百熙不用介怀,这只是我的推测,想来満清贵族不会那么无智,在排挤袁项城之后又对香帅动手。如果再起冲突,进一步化満汉矛盾,只怕会国将不国。”

 孙元起有气无力地说道:“只怕想什么来什么。”

 杨度顿时坐直⾝子:“须知満排汉,汉亦排満。当年刚毅曾说过,‘汉人強,満人亡;汉人疲,満人肥。’自乾嘉以来,汉人事实上在慢慢变強,而八旗‮弟子‬则在慢慢腐化,这是大势。所以汉人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力,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地方士绅,乃至⾰命人,无一例外。

 “朝中満汉权争,治标不治本;⾰命起事,则又太暴力;唯有推行君主立宪,既避免社会动,又能有效约束満清贵族的特权,尤其有利于汉人才俊在中枢大展拳脚。所以听闻预备立宪,大江南北翕然相应,各省各种社团层出不穷,大力推动立宪进程。

 “去年查封政闻社在先,今年又驱逐袁项城。如果再排挤张南⽪,只怕天下汉人,无论汉大臣还是汉人士绅都会对朝艇去信任。⾰命人趁机而起,大清亡国就在这两年了!”

 !#  m.nIUdUnXs.cOm
上章 重生之大科学家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