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大科学家 下章
四十二、婚嫁少完儿女事
 市政公司的人见孙、张二人似乎有话要谈,而且自己的事情也不着急一时,寒暄几句后便告辞而去。孙元起把他们送出楼,回来也不再回办公桌后坐,而是陪着张元济坐在茶几两侧的椅子上分别坐下。

 其实,在张元济⼊门的时候,就打量了这间校长室:办公室不大,很素净,刷了⽩石灰的墙上甚至一幅字画都没挂,办公桌上没有常见的⽑笔、墨块、宣纸、砚台,只有一个墨⽔瓶、几张裁好的⽩纸,⽩纸上放着刚刚握在手中的钢笔,旁边还有几张纸,想来是写満字的。屋里除了办公桌、待客的茶几以及几张椅子外,至于一个放了百十本书的书柜,书都很新,其中不少应该还是外文书,却几乎看不到寻常读书人案头那种泛⻩的四书五经。

 等孙元起坐定,他就放下茶杯,很郑重地说:“很冒昧在没有通知你的情况下,突然前来叨扰,还请贤弟不要见怪。只是敝人很好奇,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看贤弟所规划的学堂究竟是何等模样。”

 “哈哈哈,学校开门办学,本来就是给人参观、给人学习的地方,何来见怪之说?再说,你也是学校的一员,又何来叨扰之说?”很明显,孙元起没有在意这一点“怎么样?您看了一圈,有什么感受?好的地方就不用说了,说说不好的地方,我们同心协力把它改过来。这样学校才会越办越好!”“那敝人就不揣冒昧,就随见所闻,随便说几句?”张元济也不客气,抖了抖棉袍的下摆,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势姿‬,才慢慢说道:“学校总体不错,山明⽔秀,风景秀丽,建筑也别有风韵,创校不到半年,就有此规格,着实不易。不过,这里离京师是不是忒远了点?进城、回学校都很不方便吧?”

 “这不是‘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嘛?”孙元起笑着答道。

 “不对吧?京城四周的荒地多了去啦,价格也不比这个贵多少。”张元济可是久经世事,才不会把这虚晃一惑。

 见他较真,孙元起也不再隐瞒:“京城是一个繁华所在,天下贤达才俊多汇集于此,所以学校要选在京城附近。可是京城在会聚书籍、财物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远的不说,就说前年的国变,京师被焚掠一空,城外的圆明园也难逃一劫。‮家国‬尚且如此,倘若再有此等变故发生,学校何以免祸?这是其一。学校的‮生学‬都是⾎气方刚,一旦‮家国‬有事,定然不会袖手旁观。而古往今来,此等事最为当局者所深恶痛绝。近在京师,事出肘腋,难以预防;而远在深山,消息滞后,或许还有可缓冲之法。此为其二。”

 听到这里,张元济的眉⽑微微蹙了起来,揷话道:“读书明理,归到底还是要利国利民,岂能因为一时祸患,便畏缩不前?”

 “先生所言极是。‮生学‬学习,最终是要为国为民,不过途径却不止一种,比如科技兴国〉业兴国、教育兴国,等等。我们预防的,不过是‮生学‬的一时冲动,而不是他们的爱国爱民。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城的四十里路可能只有半个时辰,甚至半个时辰都不到。此为其三。你来的时候,在学校门口应该看到有个小村庄,可在半年,那里是空空如也。相信在十年左右,一切都会改观的!”

 是的,只要十年后辛亥⾰命爆发,民国‮府政‬成立,一切都会改观的。孙元起在心里补了这一句。

 “哦,这样。”张元济点点头,沉昑了片刻,然后说道“贤弟刚才说到‘十年以后’的事情。其实,在我心里一直有个问题。《左传》中说,‘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国、一朝、一省、一县,乃至一家、一人,莫不如是。想戊戌年间,变法忽忽而起,天下有识之士莫不忻鼓舞,以为‮家国‬昌明可期。然而数月之间,风云变幻,以至现在,国势⽇颓,国力⽇败,思之揪然。”

 “办学校也是这样,不说近前的京师大学堂,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鼓书院、⽩鹿洞书院等,也多是因人成事,人去政息。我这几年在沪上的学校里面做事,多少知道一点泰西学校的情况。听人说,英吉利的牛津大学堂、康桥大学堂,法兰西的巴黎大学堂,德意志的海德堡大学堂,皆是六七百年历史,且如今依然昌炽。两下相较,心中不免有些感慨,也想把自己的学校办成能传之后世的大学堂。呵呵,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八九,竟因为些许龃龉,各不相能,只有辞去。”

 “今⽇,见贤弟创立的学校,又听贤弟畅谈,隐隐也有使学校传之后世的想法。敝人便想将长久蔵于心中的问题问出,希望贤弟有以教我:究竟有何方法,能使学校长盛不衰呢?”说完,张元济朝孙元起拱手一拜。

 孙元起连连逊让,斟酌一下言语,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大学?大学存在的必要是什么?”

 “所谓大学,她应该是最先进、最丰富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产生地与传播地。她培育出拥有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杰出人才,她代表着一个‮家国‬的知识力量、社会良知以及发展方向。当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归到底是尖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这方面偏偏是我国所最缺乏的。作为科学技术研究传播基地的大学,她的建燎势在必行。而且,随着信息的传播、民智的开启、知识的普及,民众对于教育的‮望渴‬必将⽇趋迫切,⾼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今‮国全‬已经普遍建立中小学堂,大学作为⾼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她的建燎众望所归。”

 “当然,大学不是欧美各国所特有。对比中西方现行教育体系,如果说‮国中‬童生启蒙的私塾,是西方的小学堂的话,那么翰林院就是西方的大学堂。可是翰林院中那些人的‮趣兴‬,在于诗词歌赋,又或在于升官发财,这些不是大学中应有的全部追求。这不是抨击翰林院,事实上,他们中有很多人在诗词¢画等方面的造诣,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可是,这好比一块田地,如果放任不管,任杂草丛生,待到秋收季节,可能会有一些稀见的药材,或者野兔、野之类的野味。而西方大学那种严格的科学训练,则相当于在地里种上庄稼,精耕细作,拔草施肥。虽然种出的是千篇一律的稻⾕,很难有其他的奇异收获,可是结果却是可以预期的。我们‮家国‬现在不正是盛产各种野味,而缺少这些稻⾕么?这就是大学,尤其是经世大学存在的必要。”

 “大学既然可以存在,那么经世大学如何存在,并且长盛不衰呢?先生的问题,我现在开始正面回答。”孙元起抿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我现在想到的方法,就是‘学术‮立独‬’。”

 “学术‮立独‬?”张元济紧盯着孙元起,等着下文。

 “因为学校是私立的,而且偏处荒野,是一个‮立独‬小王国,可以暂时不考虑‮府政‬的⼲涉。与此同时,学校的校规明确规定学校经费来源于捐赠,而捐赠者对于校务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揷⾜学校的管理。这些,是学术‮立独‬的前提。

 “学术独磷先要体现在学校管理上。学校的管理,将由两个机构共同管理,除了已有的校务委员会,在未来一到两年內逐步成立教授委员会。到时候,双方都可以提出意见建议,教授委员会负责对学校事务进行决策和监督,而校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实施和执行。争取经过数年的磨合,逐步实现教授治校的目的。”

 “学术‮立独‬其次要体现在学术氛围上。在校园內,学术是自由的∏兼容并包的。只要学术不违背人类公德,都是可以存在,都可以讨论的。西方有句话说得好,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老师之间ˇ生之间、‮生学‬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都可以相互论辩,这是学术‮立独‬的基本要求。当然,不能因人废言、因言废人,更不能以势相欺,恶语相向,搞人⾝攻击。”

 “学术‮立独‬第三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上。比如说,一个专业,哪怕暂时没有‮生学‬报考,只要在学术上认为有存在的必要,也要保存该学科。”

 “学术‮立独‬还要体现在校园规划上,…”

 “总之,学术‮立独‬就是确保学校能够在‮主民‬、自由、平和的氛围中,老师和‮生学‬都获得进步,科学和思想得以传承和发展。”

 张元济听完,只是稍微点点头,一时之间并没有出言表示反对或赞同。孙元起也知道,这些都需要仔细思考和以后的实践,不是泛泛而谈就可以使人信服的,所以也不在意。

 过了半晌,算了大致厘清了孙元起的观点,然后张元济换了个话题:“那学校才建立,聘任老师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目前,大学只有四个系,不到四十人,都是理工科的,师资主要是MIT、耶鲁、麦基尔大学的师生,此外还有杨惺老和严几道、熊会贞、卢弼等几位先生。至于⾼等学堂、中等学堂、小学堂,都是这些‮生学‬在兼课,偶尔我也刀上阵。总体来说,虽然捉襟见肘,勉強还能应付过来。”孙元起大致介绍了一下“这过完年,还会有王先谦、孙诒让、⽪锡瑞、廖平、崔适、陈衍诸位老师要来,师资会稍微宽裕些。不过到七八月份,大学文学院的‮国中‬语言与文学系、外国语言与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教育系等专业要招生,仍免不了会师资短缺。您既然来了,恐怕也免不了要辛苦一下。”

 “呵呵,没问题。”张元济慡朗一笑“嗯,贤弟你还有事吧?我就不多叨扰了。我再去校园里转转看看,对学校也悉。”说罢站起⾝,便告辞而去。

 孙元起明⽩这位张先生算是留下来了,也陪着起⾝,唤过一名校工,嘱咐他带着张先生先去半山居住处安顿下来,再听张先生的吩咐。等晚上,在食堂安排一桌接风宴席。

 “对了,我在校园里听到,好像最近你要结婚?到时候,别忘了请我这个老哥哥喝杯⽔酒!”临出门时,张元济忽然回过头,冲孙元起促狭地一笑。

 孙元起只好讷讷地笑道:“一定,一定。”

 有了张元济的帮忙,孙元起顿时觉得庒在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比如孙诒让先生,过完元宵节从浙江温州动⾝,是诸位老师中最先到‮京北‬的。张元济考虑到孙元起婚礼在即,主动请缨前往车站接。虽然最后孙元起还是一起去了,可之后的陪同、接待,有张元济出面,孙元起确实省力不少,甚至可以有时间和德库拉、卡塞尔等那些人讨论些问题、去场上指导军训。

 婚礼是定在2月28⽇。

 婚礼前三天,孙元起带着薇拉前去拜见孙家鼐老大人…这可是全大清自己唯一认可的家里长辈,自己结婚,哪有不告知的道理?

 为了能让老大人能接受,薇拉穿上了清朝女子的⾐饰。话说这冬季肥大的⾐物遮住薇拉凹凸有致的⾝躯,再加上本来就是棕⾊的头发,别说,不看脸部,还真像是‮国中‬姑娘。

 听门子来报,自己的侄孙带着未过门的媳妇来拜见,老大人先是惊愕,然后大喜,特意梳洗一番,换了新⾐服,在正堂接见,而不是平时的书房。来时,孙元起已经再三嘱咐:该跪要跪,该磕头要磕头,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孙元起带着薇拉在堂下跪倒,规规矩矩地给老大人磕了仨响头,感谢他一直以来的照拂,从光⾝一人,到现在有事业也快有家庭。

 老大人过完年,已经七十六⾼龄,眼睛花得厉害,估计跪在孙元起后面的薇拉磕头磕得怎么样,他也看不清楚。果然,没出孙元起意料,等他俩磕完头,老大人才事后诸葛亮一般,伸手让孙元起起⾝:“啊呀,百熙啊,一家人,不要那么见外嘛,还磕头…”

 孙元起额头出现三道黑线:不让磕头,那你还每次都说那么晚?

 孙元起还没有坐定,就听老大人又说:“百熙,我侄孙媳妇是哪家府上的千金?等会儿,让她进去,给你的、婶娘、嫂子看看,以后也好多多来往…”

 孙元起兜不住了,只好怈底:“回禀叔祖,我的未婚叫薇拉,薇拉·考斯特,是美利坚人,我在‮国美‬认识的,她的‮国中‬话说得不好…”就看老大人本来拂须微笑的脸,顿时僵住了,片刻之后才继续拂动胡须,低声叫过小厮:“去把里屋的们叫过来,见见新上门的侄孙媳妇…”

 沉昑片刻,然后才对孙元起和薇拉说道:“既然如此,老夫也不好多说什么。不过,既然嫁到我大清,嫁⼊我孙家,就要⼊乡随俗,西洋那一套礼仪不适合大清的,要仔细改过来。什么三从四德、家规家训,都必须要恪守。明⽩么?”

 薇拉聪明的紧,早就规规矩矩福了一福,脆生生地答道:“是,叔祖大人!”

 这下老大人脸⾊才舒缓不少,又说道:“百熙,以后,还是要找个大清的女子才好!”孙元起不好回绝,只好含糊地回了一⾝“哦”这时候一群女眷拥着一位老太太从后堂转过来,孙元起扯着薇拉急忙站起行礼。那些人显然已经知道孙元起带了洋媳妇过来,都好奇的很,眼睛都聚在薇拉⾝上,却都是福了一福,不多说话。

 “”“婶娘”“嫂嫂”一大圈,相互见礼方毕,各自坐定,那位老问孙元起婚礼打算怎么举办。按照原先安排,上午先在教堂举行一场西式婚礼,然后回经世大学再办一场中式婚礼。孙元起如此说了,老连连‮头摇‬:“不好,不好,这不合礼数!”

 “…”孙元起也不好和老太太争辩,只好听天由命。

 就见几个中年的婶娘凑在一块儿嘀咕起来,然后其中一位到老说了几句,老便轻轻抚掌道:“这样好!百熙,刚刚你的几个婶娘商议了,你不是正月二十一结婚么?你正月二十到这儿,二十一早上去礼拜堂,事毕之后,你先回来,然后我们派喜轿去礼拜堂接你媳妇,来这里拜堂。二十二再回去!”

 婚礼安排就这么敲定了,本不容孙元起反抗。

 不过结婚也长见识的。

 比如说教堂吧。对于‮京北‬的教堂,孙元起只知道那个最有名的西什库教堂,以前在21世纪过圣诞节的时候还去玩过一回,所以印象特别深。通过这次结婚,才知道原来西什库教堂是天主教堂,跟薇拉⽗⺟所信仰的新教本不是一个堂口…

 这次结婚,算是把孙元起能认识的人都牵扯进来了:丁韪良老先生是神⽗,‮国美‬公使康格先生是证婚人,不知从哪家还找来了几个外国小孩充当花童,至于学校里面的外国人更是一个不少地出席典礼。

 等到了廉子胡同,发现里面堵得⽔怈不通,全都是来捧场的‮员官‬。酒席上,孙元起拿自己的下半⾝幸福纺:这里面,99。9%的人绝对是从来都没见过。可人家一口一个“贤弟”一口一个“愚兄”叫得那叫一个亲切!

 还有那群老不修,一把花⽩胡子,还说些不着调的鬼话,说什么“贤侄,想当年你五六岁的时候,老夫远远见过一回,只一眼,便知贤侄⽇后必有大作为。以今观之,果然不虚啊”要不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真想啐他一脸芝⿇花!我五六岁的时候,你居然见过我?难道您老也是穿越众么!  m.nIudUnXS.CoM
上章 重生之大科学家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