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同仇敌忾
电报是张等人联合打来的,果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闻开为挽回国家利权,与开平展开商战,某等同声共气,愿助一臂之力…”
电报里,众人详细诉说了援助计划:鉴于目前煤价远低于市价,各企家愿以实际购煤数为基准,每购一吨则自愿捐助开4银子,如果价格再跌,补贴数额同步增长,使开能利用这笔补贴银子弥补在其他方面的售煤损失…
领衔签名的头一个便是张,后面,荣家兄弟、虞洽卿等一干上海滩风云人物赫然在列。
“我等俱为宪政
同志,同志者,必属相互扶持、共赴国难也…”
周学熙感动得热泪盈眶,
内各经营实业的大佬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更加坚定了他斗争到底的决心。
“张四先生果然仗义,不愧为宪政领袖,实业巨擎。”赵元祀将电报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唏嘘不已,转过身去,用手背悄悄擦拭眼泪。
天可怜见,矿不是孤军作战。
“卖报卖报,今
出版的《帝国
报》大幅报道开平、开煤价斗法之事!”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昨
宪政
组成‘助后援团’,张四先生领衔…”
京师、天津、上海、奉天、广州…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街头,报童用稚
的声音揭开了中国企业史地新篇章…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出击。开滦争回利权地斗争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与同情。
《帝国
报》用整整一个版面报道了开平、开斗法的来龙去脉与重重黑幕。更原封不动地将张等人联合援的电报公诸于众。梁启超等宪政
喉舌巧妙借助参与者说出题中应有之意:
“值此华洋商战之际,国家利权至高无上,我等商界众人理应同仇敌忾。共御外辱,今
若助滦,他
必有人助我;今
若倒,他
亦有人倒我。故,助滦便是助己,救滦便是救国!”
“举凡50年来。华洋商战屡屡以华商落败而告终,固有技术不够先进、资本不够雄厚之憾,但究其原因,实为我国商民不够团结之故,为彼等各个击破所致…矿虽弱,有四百兆国民热心援助则恒强;矿资本虽少,有千千万万踊跃襄助则至多。”
消息传出,举国
昂。大批爱国绅商深受感染,跟着表态:“煤炭固无国界,煤企岂无国界?今
所争,非为何矿之煤。只为何国之权…我中华亿兆子民,倘若连一矿都不能力保。将来有何面目参与世界竞争?”连
来,众多华商或登报声明,或专程拍发电报给周学熙,不但予以道义上的理解与支持,更积极表态愿同样参加后援团。
此时由于开平、开的恶
竞争,市面上其他一切煤炭都已滞销,不要说原来成本就居高不下的河南煤、湘西煤,即便往年一直由日本输入,号称质优价廉的进口煤也被逐步排挤出去。整个江南工业界得益于煤价下跌而获得了超额“煤炭利润”…两矿不计成本地降价等于在为各大企业提供煤价补贴,在这样的前提下将其中一部分利润提取出来用于资助矿,防止其因为资本不继而倒掉实际上更能够延长获取超额利润的时间。
在这样的形势下,从哪一家买煤其实已经无关紧要,开平卖得多也好,销得少也罢,只要他拿不到自愿捐助,一样都是亏损。要么以扩大亏损来扩大市场,要么以拱手让出而减轻亏损,不管哪一条都没有出路,始作俑者走入了自己的死胡同。
但在一干商办企业站出来同仇敌忾的时候,上海地方的官办企业反而在这个当口失声,其中又以轮船招商局最为突出。招商局拥有数十条轮船用于航运经营,每
煤炭消耗量都是大数,是首屈一指的用煤大户,但盛宣怀以署理邮传部尚书地身份重新掌控招商局大权后,非但没有考虑援助同为官办企业的矿,反而暴
了他彻头彻尾的洋人买办
质。
在“助后援团”派代表上门劝说后,他居
其事地宣称:“所谓自愿一事,完全违背经商要义,质。商战者,恒以价格最低、质量最优取胜,遽论华洋?招商局但以本局利润最大为考虑,无暇分身他务。更何况如此明目张胆之行径,已属不公平竞争,倘若引来外人抗议,谓我国违背公平竞争之原则而酿成外
纠纷,悔之何极?”
盛宣怀脑残么?居然说这等话?
原来,开平见势已骑虎难下,也开始了自己的危机公关,第一人便选中了盛宣怀,利用盛觊觎矿控制权地心理,德璀琳、那森等人派出秘密代表专门做出保证,一旦开平捱过难关,必在舆论上要求中国将矿重新换由他人经营,首选者必为盛。如果条件合适,开平情愿并入开滦,以成全盛宣怀收回利权的“声名”在其他各处也好商量…这却是暗示贿赂地先声。
盛宣怀虽然一直号称要扶持中国商办,但他所谓的商办不是自强自立的商办,而是仰人鼻息,希望在洋人施舍之下的商办,名为商办实为买办,最希望就是在洋主子顾不到的地方捞取残羹冷炙,德、那之
的提议原本就符合他一贯的立场与思想,而外
纠纷这样的可怕虚幻前景更让他心惊胆战。
现在有了这一层保证,他的心思不免活络起来,想着只要开难以为继或引起外
纠纷,则周学熙必为替罪羊,到时候站出来收拾残局不但可造就“收回利权”的光辉形象,个人在银行户头的存款数字也有大涨的期望,故有此番表态。
这番话原本也无大错,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自是天经地义之事。但盛宣怀错就错在太过急迫,没有审时度势地看清楚来龙去脉,此种话心里想想可以,一旦公开说出来则争议极大。尤其在群情
,正自发形成爱国热
的当口,这盆不合时宜的、过分理性的冷水只能是当头给人一
。而这种当头一
对民族主义情绪正在高涨的民间而言非但不能紧急刹车,反引起了反效果。
消息传出,舆论大哗,皆视盛宣怀为异人,更有小报愤然抨击道:“同为官办企业,坐拥国家财力,关键时刻相互拆台,着实可哀。如此无心无肺、畏洋如鼠之语,居然出于朝堂之口,着实可愤。”
一夜之间,倒盛的声音开始传出。
—
“妙哉!”看过报道后,一直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那桐一拍大腿,激动地在书房内踱步“大事成矣。”
正巧,徐世昌上门拜访,只一句话便逗得那桐心
:“琴轩,有人愿为此众矢之的,何不遂其愿?”
“物事皆已足备,只不知圣意如何?”那桐笑
掏出一叠材料,却是梁士等素来与盛宣怀不合之人呈报上来的条陈,里面盛宣怀的劣迹一桩桩、一样样历历在目,尤以沪宁路修筑时每公里虚报造价近万元最为触目惊心。盛宣怀势力最鼎盛时期,执掌轮、电、路、邮等各权,号称手握“十六颗夜明珠”鬼才相信他一点也不为自己打小算盘。
“俱是真凭实据?”
“那要看何人主办,若岑西林主持,则非但这些为真,想必还有更真;若张南皮主持,则这些皆成诬告也。”在汉
铁厂办理过程中,张之
和盛宣怀是有共同利益的,那桐轻轻一点,便道出了这层特殊关系,张之
纵不想包庇盛宣怀,为了自己不受牵连肯定也要将盛定成无罪。
“香帅病得厉害,恐怕顾不上喽。”
“那便好说。其实不管证据不证据,只要钦差往上海一派,轮船局的账目一盘,盛家的私产一查,比什么证据都来的管用。”
“你倒是成竹在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耳!”那桐投向徐世昌的眼里充满了渴望“不知…”
“我便是来送东风之人。”徐世昌微微一笑,掏出一张指宽的纸条递了过去“风势足够强劲乎?”
那桐一看,连连赞叹:“够强,够强,足够吹倒了。”
“三
后有人发难,切记,决不可错过。”那桐深深一揖:“徐相大恩,没齿难忘!”
M.nIUdU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