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数月之后。
西夏兴庆府,承天寺。
"阿弥陀佛。"一间禅房之内,一老一壮两个僧人垂眉对坐。壮年的僧人,正是此时兴庆府内最炙手可热的明空大师,而须发皆白的那位僧人,却赫然是大宋汴京相国寺的主持智缘大师。明空双手合什微礼,向智缘说道:"师兄远来,一路辛苦。"智缘也微笑着回了一礼,"大事将谐,何言辛苦。"明空的身子微微颤了一下,眼中
出热切的光芒,他努力抑制着自己心中的激动,抬眼望着智缘,缓缓问道:"要举事了么?""兴许快了。"智缘含糊的说道。
"阿弥陀佛。"明空低声宣着佛号,也不再多问。但是他心中却被智缘的话
起了波
,一时竟无法平息下来。他微微拨动着佛珠,半晌,方说道:"夏主虽颁布改制诏,然梁氏
羽密布朝堂,百官多数
奉
违,除去改汉服汉礼以外,改制之诏,几成一纸空文。三月份之科举试考,因梁乙埋百般阻挠,考生仅五十一人,其中三十八人是朝中官员子弟,九人是各部贵人子弟,平民只有区区三人而已。夏主想通过科举招览人材为己所用,不料各派贵人反而利用此机会,来谋取私利。"明空微微叹了口气,但是神色中,却殊无同情与愤怒之意,反带着几分讥讽。
智缘淡淡一笑,道:"邯郸学步,夏主较之辽主,有若云泥之别。"明空点点头,又说道:"夏主设立讲武学堂,以文焕为大祭酒,主持其事,不料国内派系林立,讲武学堂亦不免成各派争权夺利之所。夏主虽亲任山长,然其中讲官,几乎被梁乙埋与仁多澣推荐之人瓜分殆尽。武官若不肯趋附梁氏或仁多,根本不能进入讲武学堂。文焕到任不足一月,梁太后又找了借口将他调走,夏主的讲武学堂,已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智缘含笑听着,并不
嘴。
自从梁永能与禹藏花麻巡边之后,宋夏边境的形势就变得更加微妙。梁永能到任后,连只鸽子都飞不出西夏的边境,西夏反而不断的派出探子,刺探宋军军情。而禹藏花麻虽然一面不断地向宋朝暗送秋波,又派人主动和董毡修好;一面却也没有放松对边境的控制,使得间谍往来,更加困难。甚至连仁多澣控制的静
军司,对往来宋夏间的行人,盘查也变得严厉起来。职方馆陕西房,在三月至六月的时候,几乎与国内失去了联系。因此智缘才接到石越的密信,请他亲自走一趟西夏。智缘颇费了一番周折,在横山信众的帮助下,吃了不少苦头,才终于来到兴庆府。到了这之后,却发现这里的情况,其实非常乐观。
明空继续向智缘介绍着西夏的情况,"…至少夏主雄心悖悖的军事改革,以我看来,是遥遥无期。夏国底层之百姓与兵士,因为夏主失信不能真正减少赋役而感到失望,虽则不至于民怨沸腾,但依我的观察,则百姓与兵士,亦不会十分支持夏主。而各级官员、各部落的首领、贵人、缙绅,若非漠不关心,便是已明白改制无法成功。加上梁乙埋不断派人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这些人对改制都已不抱任希望。梁乙埋数
以前,曾经请我过府,替他卜卦…他蛰居不出的日子,眼见就要结束了。""梁乙埋已将箭搭在弓上。"智缘沉
着,"夏主那方又如何?""李清诸人,皆不信佛。"明空摇了摇头,"从表面看来,似无异常,夏主与李清众人,看似深陷改制的各种事务当中,焦头烂额,对梁乙埋根本没有足够的警觉。""那师弟以为我们又要如何应对?""莫若顺其自然。"明空沉
了一阵,方
低声音,道:"我有一个想法…""哦?"明空的双手不停地拨动着佛珠,一面说道:"梁太后与梁乙埋皆信佛祖,对我亦甚为亲厚…"智缘望着明空,悟道:"师弟是说…""正是。""也好。"在一瞬间,智缘便做出了决断。
李清接连几个月,都难得
出一丝笑容。改制遇到的困难,超出他的想象。成立讲武学堂,本意是培养一批忠于夏主的中级武官,为重建一只由夏主亲自掌握的军队作准备,但是每一项改革的出台,都意味着新的利益瓜分,连讲武学堂也难逃此劫。各方势力闻风而动,拼命向讲武学堂安
自己人,并且竭其所能地攻击异己。到了后来,竟然所有讲官的名额,都被梁乙埋与仁多澣这两大实力派瓜分殆尽,连文焕都被排挤出来。
李清与文焕盘腿对坐在一间静室之内,轻声读着新科状元郑大恩的一份奏折。"…陛下临朝愿治,
思革故鼎新,须权归于上。若权不在陛下,则…""说得真轻易。"李清摇摇头,放下手中的奏折,"如今的夏国,哪可能权归于上?内有太后掣肘,外戚专权;主上
抗衡梁氏,便不能不倚重仁多,仁多因此而自大,俨然自成藩镇。纵使果真驱除梁氏,焉知仁多不为董卓?"李清放肆的说着,猛然想起文焕是仁多族的女婿,连忙收嘴。
文焕微微一笑,示意李清不必介意。"迫不得已,亦只能倚重仁多。依我之见,主上若想独揽大权,终须仿效辽国。辽主登基以来,便以契丹、汉、奚三族为国之根本,重用汉、奚士人,不仅使国内三大族不致互相仇敌,收恩于上,并可以此牵制契丹贵族。主上若要改制成功,终须倚重汉人。""没有兵权,终是无用。"李清只觉得文焕的说法,听起来不错,但是实施起来,根本不可行。
"若是组建一只全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呢?大夏国内汉人,劲勇并不逊于蕃人。若是建成这样一支军队,由主上亲自控制,又当如何?"文焕突发奇想。
李清眼睛一亮,随即黯淡下去,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反问道:"朝中谁会同意?"文焕也默然。
"如今只有一策可行。"李清咬着牙,几乎是一字一字地低声吐出这句话。"否则,任何改制,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文焕甚至没有抬头,他已知道李清想说什么。"若是失败,又当如何?"李清站起身来,踱至窗边,背对文焕,没有说话。他心里非常明白失败的后果,一旦失败,自己可能会死,夏主可能被软
成为傀儡。但是,事到如今,还能不赌上一场么?自己真的甘心做一辈子的蕃人么?如果夏国成为一个汉化的国家,汉人在夏国有着光明正大的地位,如同现在的辽国一样,汉人可以穿自己的衣服,用自己的文字,并且分享权利,那么为这个国家效忠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无论如何,李清心里其实是非常地在意,他究竟是象个汉人一样活着,还是象个蕃人一样活着!
如果不能象汉人一样活着,活着的意义也就相当有限。这一刻,李清的心里,有了一种决然。若是这个国家最终也改变不了成为"蕃邦"的命运,那它也没有存在的价值——李清虽然不知道这些词汇,但是他心里却是确然这么想着。
"若真是那样的话,便降宋吧!"李清在心里默默地说着。这个想法冒出来的时候,李清用一种留恋的目光看了一眼窗外的景
。
文焕移过身注视着李清的背影,他并不清楚李清在想什么。这几个月来,他不断的
导着夏主秉常,坚定他不除梁氏,不能改制的信念,将改制遇到的全部问题,都推到了梁乙埋身上。新科状元郑大恩的这篇奏折,更是恰到好处——这必将进一步坚定秉常"梁氏不除,夏难未已"的信念。
文焕非常期待地盼望着西夏内
的到来。"但愿石帅已准备妥当。"文焕也在心里暗暗说着。
简单地忠诚于大宋,比起李清那种不自觉地对华夏文明的忠诚,的确要简单得多。
时间的流逝,有时极慢,有时候又极快。
西夏国内的局势,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的紧张,对利益的争夺也越发的
烈,隐隐已显出几分剑拔弩张的气氛来。在七月的时候,一直告病的梁乙埋突然之间宣布病情好转,隐忍了将近一年的梁乙埋,似乎已经确定自己又重新站在了有利的一面,正式上表弹劾李清等人
国,请求夏主暂停改制,起用元老重臣,驱除倖进之臣。秉常将这份奏折留中,只是派人好言抚慰梁乙埋,叫他"安心养病,莫问他事"。但是梁乙埋既然出了头,便决不肯"莫问他事"。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空气中的风一
凉似一
,天空也似乎渐渐高起来。在以往,这意味着西夏的大军要出动,而宋朝的防秋正式开始。但是,仲秋之时,一桩大事,再次震惊了整个兴庆府,甚至是西夏全国。
九月,董毡突然出兵,抄掠凉州,斩首五百级。禹藏花麻下令守将出兵报复,结果被董毡打了个伏击,折损三百骑!
军报传至兴庆府,朝野之间,弥漫着愤怒、无奈、羞辱的情绪。
梁乙埋要求领兵出征,报复吐蕃,但是西夏国内盛传董毡的出击是受石越密令,目的是警告不肯听话接受宋朝提出的和约的西夏,如果大举出兵,不仅仅不一定能打得赢董毡,反而可能导致宋军趁虚而入。自元昊去逝后,夏蕃之间的战争不断,西夏的确也从未占到过优势。报复吐蕃的打算,就此被
了下来。
但是以兵威雄踞西北,曾经有打败过所有的邻国纪录的西夏,沦落到任人欺负的地步,却始终是无法忍受。战争并且胜利,才是西夏立国的基础。
深感屈辱的夏主,在战报传至兴庆府的第二天,就决心尽快重建铁林军,恢复西夏的军威。冲动的夏主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向民众许下的诺言,西夏在失去了宋朝的岁赐之后,府库资金并不宽裕,而且还要优先
足兴建佛寺、佛像的需要,重建铁林军所需要的资金,已不是西夏的国库所能承受。于是秉常接连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增税,并且强令中产以上之家,甚至贵族出资报效。
不满的情绪如同瘟疫一样在西夏全国范围内蔓延。
大多数西夏人,特别是
项人,会为西夏的战败而感到羞辱甚至怒不可遏,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财产,来为大夏报仇雪恨。大多数普通人,最在意的事情,永远是自己的财产。
更何况,夏主信誓旦旦要减免税赋的诏令,颁布还不到一年。这一年来,税赋并无半分减免,反而要增加一大笔钱,所谓的"改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若只是官员们穿什么衣服,用什么礼仪,这关普通百姓与士兵们什么事?科举与讲武学堂,离普通百姓与士兵们也一样的遥远。
所谓的改革,除非有足够的实力信念坚定的采用极端的手段,否则,想要成功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让大多数人感觉到自己因为改革而受益之前,至少不要让他们感到因为改革而受损害。
年轻的秉常显然不明白这个道理。耶律浚用前一个方式而成功,石越用后一种方式取得成绩,但是秉常却既无耶律浚的决断与实力,又缺少石越的智慧与耐心。
唯一的悬念,只是最后一
稻草,究竟在何时,由何人来
上…
十月十七
。这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霜早已融化,淡蓝的高空如冰一般地澄澈。路边的枫树、杨树,红叶飘坠,承天寺的花菊,正是盛开之时。
五百余人的卫队戒备森严,在这秋天的清晨,更显出几分肃杀之意。
"大病初愈"的国相梁乙埋拜过佛之后,便在明空以及一干僧人的陪同下,去参观承天寺塔。前不久,承天寺
来了一位高僧的舍利子,便供奉在承天寺塔之内。
"不知道这承天寺塔,较之宋朝的开宝寺塔如何?"站在承天寺塔下,听着铁铃随风作响的声音,梁乙埋的心又开始膨
起来。宋朝汴京的开宝寺,与相国寺并驾齐名,是东京右街僧寺的首领。开宝寺舍利塔是汴京最高的塔,八角十三层,高达三百六十尺,本是木塔,但是毁于仁宗庆历四年的雷火,在石越回到宋朝之前的二十年,亦即耶元一零四九重建,同样是八角十三层,但是却是琉璃砖塔,因为塔的外表呈铁褐色,俗称"铁塔"。开宝寺塔号称汴京"形胜之所",若单以高度而论,被焚的开宝寺木塔自然最高,铁塔与承天寺塔却是不相上下,但是随同之人,却毕竟无人知道,又恐说错招人笑话,不便胡谄,一时间竟然全都瞠目结舌。
明空也是怔了一会,忽然灵机一动,笑道:"好叫国相得知,敝寺正有一个宋朝高僧西游,在此挂单。若唤他出来一问,便可得知。""噢?宋朝高僧?"梁氏一门,都极为崇佛,梁乙埋立刻笑道:"既有高僧在此,怎不早点请来相见?""只恐唐突国相。"明空笑道。一面向小沙弥吩咐道:"快,去请法明大师。"法明却是智缘在承天寺塔挂单用的假法号。见着小沙弥应声去了,明空又向梁乙埋笑道:"这位法明大师,早年学道,通晓易理,后皈依我佛,佛法
深。真是天授之人。"梁乙埋听到这话,心中一动,又问起"法明"的情况,明空一一回答。二人说得一阵,便见小沙弥引着一个须发皆白的僧人,缓缓过来。梁乙埋料是法明,忙整了整衣冠,郑重相
。果然,便听明空合什向那个老僧人躬了下身子,道:"师兄,这位便是大夏国的国相,国相好善乐施,亲近佛门,亦是我佛有缘之人。""法明"脸上却是波澜不惊,只向着梁乙埋微微一礼,宣一声佛号,朗声道:"阿弥陀佛。贫僧法明,见过国相。""高僧不必多礼。"梁乙埋亦合什回礼。
明空在旁笑道:"师兄自宋朝来,可知这承天寺塔较之开宝寺塔,孰高孰低?""塔之优劣,不在高低。""法明"淡淡回道。"山在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塔之高下,又何足道?""大师高明。"梁乙埋连连点头,笑道:"我等俗人之见,让高僧见笑了。""岂敢。"梁乙埋虽是国相,"法明"却始终保持着淡然的态度,言语中并不因此而加以辞
。
"听说大师精通易理?"梁乙埋含笑注视明空。
"天下之大道,并无二致。儒释道三教,亦是同源。以易之无穷,贫僧岂敢说精通易理,不过
晓一二而已。""大师过谦了。"梁乙埋笑道,"不知我是否有缘,求大师片言指点?""法明"目中霍地
光一现,看了梁乙埋一眼,随便又眼帘垂下。"国相是想问卦、看相、还是测字?""大师自南朝来,便测字罢。"梁乙埋笑了笑。早有随从捧了文房四宝过来。梁乙埋提笔沾墨,沉
着,实则梁乙埋并不通擅文墨,他能写出来的汉字,并不太多,至少比他认得的少很多。他想了一会,在两个随从捧着白纸上,挥笔写了一个草书的"去"字。他素来听人说某人写字"力透纸背",却不晓其意,只是写起字特别用力,写到最后一笔之时,手腕用劲,竟然将纸给戳破了。写完之后,梁乙埋又端详了一下,自觉颇为得意,方得意洋洋地将纸交给"法明"。
“法明”接过纸来,仔仔细细看了一眼,便将纸张认认真真的叠好,放入袖中。梁乙埋与明空莫测高深地望着“法明”都不知道他在弄什么玄虚。
“国相,可否借一步说话?”沉默了一阵之后“法明”终于开口了,语气十分的小心郑重。
梁乙埋疑惑地望了“法明”一眼,心忽然“怦怦”地跳动起来。他点了点头。明空立刻引着二人,进到承天寺塔内,将众人隔在外面,然后自己也退了出去。
“法明”这才从袖中
出那张纸来,指着那个草书的“去”字,眯着眼睛,笑道:“国相看这个‘去’字,象什么?”
梁乙埋接过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看了一眼,茫然地摇了摇头。“还望大师赐教。”
“国相以为象不象一个‘天’字出头?”
梁乙埋依言再看一眼,果然,草书“去”字,便如同一个“天”字出了头。他点了点头,心脏却跳得更剧烈起来。
“法明”也郑重地点了点头,双手合什,意含双关地说道:“阿弥陀佛。国相
行之事,便是要‘天’字出头,破‘天’而出,且可居‘天’之上。”
“敢问大师,这是凶是吉?”梁乙埋听懂了“法明”的话。
“大吉。”
梁乙埋心中大喜,但是却还有几分将信将疑,毕竟这个“法明”他不知虚实,也不知道他是瞎矇还是的确有几分神通。不料“法明”沉
了一会,又说道:“然则大吉之前,必有凶事。”
梁乙埋大惊,忙问道:“为何?”
“国相写这个‘去’字之时,将纸戳破,此为不吉之兆…有句话,贫僧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师尽管直言。”梁乙埋素来迷信,此时心中有事,不免更加忐忑。
“贫僧曾夜观天象,月乘右角,此亦为不吉之兆。《荆州占》曰:月乘右角,后族家及将相有坐法死者…”
“啊?!”梁乙埋不由得失声叫了出来。
“天事难知,人事难料。贫僧初观此象,以为是应在大宋高遵裕身上。遵裕逃过此劫,且遵裕事在前,天象在后,贫僧便以为或是遵裕事又有反复亦未可知。而《荆州占》、《河图帝览嬉》又皆言,月乘右角,兵起。贫僧又疑它是应在西北兵事之上。但是…”“法明”摇头叹了口气,道:“月犯东方七宿,从来都是大凶之象。但应在何事之上,凡人难以预料。国相写这个‘去’字,本是吉兆,或者天象不过是示警,又或者此天象毕竟应在兵事之上。”
“法明”虽然说得含含糊糊,但是梁乙埋向来信奉这些事情,心中不由大为惊骇。不过回念想到自己相字得了个吉兆,总算稍稍心安。他却不知他相字其实也是凶兆,不过“法明”故意把顺序颠倒,说他是先凶后吉。
“那敢问大师,我当怎生应对?”
“贫僧不过是方外之人,岂知世间之事?”“法明”摇了摇头,道:“国相在大吉应验之前,小心防范便是。若依贫僧之见,国相非夭寿之相,必应吉兆。只是吉兆之前,亦难免有一凶事。”
梁乙埋心又放下去一点“多谢大师指点。不知大师是否有留,在敝国盘桓数年,弘扬佛法,我也可以时时请教…”
“多谢国相盛情。待贫僧自西天归来之时,必再拜贺国相。”
自承天寺出来之后,梁乙埋心神就一直不能安定。后来与明空的交谈,又让他知道了“法明”的许多神通,明空在西夏佛众之中甚有威望,是梁乙埋认可的高僧,西夏国对他的敕封,还是梁乙埋颁布的。而“法明”又是明空所拜服的高僧。梁乙埋听“法明”讲了一阵经文,也认为这个“法明”佛法
深,只在明空之上——一个这样的人物,所说的话,在梁乙埋心中,无疑是极有份量的。
“破天而出,立天之上。”梁乙埋骑在马上,嘴角不
出笑容。不是高僧,如何能一口说中自己的心事?只是万万不能让这个高僧和秉常见面,不过,秉常他们现在也没有空见和尚吧?联想到那个凶兆,梁乙埋还是决定要小心,一定要防备着万一才成。
卫队在前面开路,路上的百姓早被赶开。离相府只有三四条街的距离了。忽然,一阵巨大呼啸声裹着一团黑黝黝的东西,从空中向梁乙埋飞来…
“刺客!”
“刺客!”
士兵的呼声叫起一团。梁乙埋下意识地往马下一扑,翻身滚到马下,尚未抬头,便听到一声重物砸地的巨响,碎石与
泥溅得梁乙埋满头满脸都是——一个亲兵当场就被一支巨大的铁锥砸成了
泥!
但梁乙埋根本来不及看清楚这些,弩箭发
的声音,在屋顶、坊墙后响起,几十个亲兵未及反应过来,当场就被
杀。梁乙埋早被吓得说不出话来,整个身子都在地下蜷成一团,完全不受控制地颤抖着。国相府的亲兵死命地围成一团,护着这个被吓得魂飞魄散的国相,两个队长指挥着亲兵,依托战马,向刺客还击。
“刺客只有几十人!”梁乙埋的卫队长宁葛是个身经百战的西夏武士,他一面护着梁乙埋,一面很快就从刺客的突然袭击中回过神来。“罗庞,带队左边!折四,右边!别放跑一个!”
随着宁葛的吼声,两队人分左右两路,向刺客埋伏的坊墙后包抄过去。其余的卫队则在宁葛的大声喝叫之下,不断的
箭反击。很快,人数占优的相府卫队在火力上
倒了对方,刺客开始且战且退。
“不要放走刺客!”宁葛脸上横
狰狞,高声吼道:“把坊门堵起来,坊内的人都不准出去。妹讹,你带五十人追杀。其余的,随我护着国相回府。”
“是!”一个身着黑色铠甲,高大
壮的汉子应声而出,大吼一声:“随我来。”带着几十个卫士,朝着刺客后退的方向追了过去。
被亲兵扶起来的梁乙埋,这时候总算是惊魂稍定,嘴里兀自不停地说道:“真神人也!真神人也!”
刺杀梁乙埋的行动并未得逞,二十几名刺客,有十几名当场被梁乙埋的卫队格杀,其余几个人也都自杀了,没有抓到一个活口。但是梁乙埋却不愿意这么善罢干休,兴庆府全城大索。刺客埋伏的两个坊内数百户居民,不论无辜与否,男子全部处死,女子全部抄没为奴。仿佛是长久沉默后的爆发,大安五年最后的几个月,兴庆府陷入一片血腥之中。梁太后震怒,梁乙埋誓言要查出幕后主使,否则绝不罢休。于是,不断的有人被怀疑与刺客有牵连,被抓出去处死。
大安六年到来之前,已有千余人因此被处死或者抄没为奴。人命比狗都卑
,没有审判,不需要证据,一语牵涉,立时抓捕拷打,宁可错杀,决不漏过。
没有人可以阻止这一切。梁乙埋就是要用无辜百姓的鲜血,来发
自己的愤怒,并且树立自己的威势。
但这种
威能不能吓住他的敌人,却只有天知道。
***
在同一段时间,宋朝的都城汴京,也发生了一件意料之中的大事——熙宁十二年冬十月十四
,太皇太后曹氏陷入昏
当中。
“娘娘,娘娘…”慈寿殿内,不断有人低声
泣呼唤。太医们低着头,轻手轻脚地快速出入殿中。所有人心里都明白,太皇太后的寿年到了。但是,没有一个太医敢在此时触霉头。
皇帝赵顼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立时宣布停止视事,亲自到慈寿殿来伺候。朝廷的大臣们,心照不宣的准备着拜谒景灵宫,祷天地、宗庙、社稷等等事宜。甚至有些伶俐人还开始期望“德音”在这个时候,皇帝是有可能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祁福的…
不过这一切与清河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有不少人羡慕着清河,她受到的待遇,甚至比公主还显得亲贵。此刻被允许在慈寿殿侍奉的,除了皇帝、高太后、向皇后与朱妃外,便只有蜀国公主与清河郡主两个人。连昌王赵颢与嘉王赵頵两个亲王,都只能在殿外候着。
以为皇家就没有亲情的外人是无法理解清河的痛苦的。
自己深爱的丈夫战死在环州,甚至没来得及看上他的亲生儿子一面,紧接着,一向很宠爱自己的太皇太后,又要撒手人寰,这种痛苦,对于清河这样的女子来说,实已是无法承受之重。
狄咏的死讯,清河是在顺利生下孩子后一个月,才被告知。清河开始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石夫人从产前到产后,陪了自己整整四个月。还特意派人将包夫人程琉接到京兆府陪她解闷,每个月从汴京千里迢迢送到京兆府的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赏赐甚至有三次…清河虽然感觉到有点不合常理,但是她并没有向最坏的方面去想。当孩子生下来后,她还在幸福的憧憬着狄咏以后会给他们的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将来是让他学文还是习武?
但是孩子满月后,当清河无意中翻出一张过了时的《秦报》之时,才发现,原来天地早就坍塌了。狄咏每个月都一封简短的家书,中间停顿了一个月,但之后立即补上了…清河重新检查这些间短的家书之时,才发现原来都是石越专门找人模仿狄咏的笔迹写的。
在清河的
问下,梓儿终于告诉了她事实。
也许是事情其实早已过去,清河甚至都没有哭泣。但是她心里面要忍受的痛苦,却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皇室与石越夫妇,的确是在煞费苦心的保护自己,但是她为什么就没有资格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深爱的丈夫的死讯?
现在,她连痛不
生的权利都没有。因为她又有新的责任——她要抚养自己的孩子。
一向被人视人乖巧懂事的清河,默默承受了痛苦。但是直到现在,她没有完全接受狄咏已死去的事实。有时候做事时,突然就会觉得,狄咏正站在她身后,默默地望着她。但等她回头,却是空无一物。
很快她接到太皇太后与皇太后的懿旨,回到京师,与柔嘉一道住进了静渊庄。失去了丈夫,至少还有亲人,还有一向宠爱自己的太皇太后。
但是,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太皇太后,又将要弃她而去。
在别人眼中,曹太后是贤明的太皇太后,
擅权术的女人,反对新法的顽固老太太…但是在清河的眼中,曹太后始终是疼爱自己的祖
。皇室的确有勾心斗角,有尔虞我诈,但是世间任何一个普通的大家族,不都有同样的勾心斗角与尔虞我诈么?
这些,并不能阻隔亲情的存在。
大宋的皇室,与一个普通的大家族,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清河也许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到这些,但是她的心里,却的确是宽容的对待发生在宫廷中的事情。她的确是“乖巧”她懂得人情世故,但是她自己并没有陷入所谓的“人情世故”当中,她的“乖巧”是因为她的理解与宽容,还有她对亲情的珍惜。
但,这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
在带着成见之后,她的任何一举一动,都只会被视为有心计,处世圆滑。所有,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相信她的悲伤,她的痛苦。
接连失去两个至亲的人的痛苦。
“十一娘。”蜀国公主轻声推了推清河,宋朝的公主,有刁蛮任
得让人瞠目结舌的,也有温柔贤淑得让人不可思议的,但却没有一个公主让人感觉到可恶——蜀国公主就是属于那种温柔贤淑得简直不象一个公主的女子。“你去休息一会吧。你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先回静渊庄看一眼孩子。”
清河摇了摇头。她几天前就进宫侍疾,的确很挂念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本来就没什么母
,孩子是由
母喂养,柔嘉也懂事许多,至少可以放心得下。她没有机会陪狄咏走完最后一段,至少希望陪着太皇太后走完最后的人生。
蜀国无奈地望了她一眼,在心里叹了口气。她不知道是该羡慕清河,还是该同情清河。
殿外。满眼血丝的赵顼红着眼睛向侍立在阶下的文彦博、吕惠卿几个辅臣下达诏令:“明天罢朝一
,朕拜谒景灵宫,卿等分别向天地、宗庙、社稷祷告。”
“遵旨。”
“陛下放心,太皇太后吉人自有天相…”
赵顼点了点头,却没有听完这句话,转头对李向安说道:“召翰林学士张璪觐见。朕另有旨意,今
学士院锁院。”
“遵旨。”李向安接旨去了。
文彦博与吕惠卿等人都将头低了下去,这些人心里都知道,学士院锁院,皇帝多半是准备大赦天下了。只是皇帝显然也是在心神不定,本来这样的举措,自是不宜当着众多辅臣的面说出来的。万一事先
了密,岂是小事?
文彦博在心里暗暗记着在场之人的官职与姓名,预备着万一。这位三朝元老、枢密使,时时刻刻都不忘以国事为重,他没有时间为曹太后的即将离世而悲痛,虽然文彦博很惋惜大宋即将失去一位贤明的太皇太后,但是事实无法挽回之时,他也会坦然接受。文彦博心里真正担心的,是太皇太后在此时逝世,而种种迹象表明西夏似乎又将有千载难逢的机会,为这一刻准备很久的宋朝,会不会因为国丧而丧失这次机会?墨绖用兵,毕竟是犯忌之事。
但这一切,文彦博当然只敢
在心底。
果然没有出乎众人的猜测。十五
祷福之后,紧接着,皇帝就颁布了德音,宣布大赦天下,天下囚犯,死罪减一等,
罪以下全部释放,希望这些功德能够为太皇太后换回一些
寿。
但是生死的规律,虽帝王之尊,又无法改变。
太皇太后在病榻上昏
了六天,中间只有短暂的苏醒,到了乙卯
,即十月二十
,太皇太后却突然清醒过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已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曹太后带着几分疲惫环视榻前诸人“哀家想和官家说几句话,其余的人先退下吧。”
众人应声退下,很快,寝宫内只剩下曹太后与皇帝。
“哀家很快要去见仁宗了,大宋有官家这样的皇帝,哀家很放得下心。”曹太后的语气很达观“曹家是功勋之家,家产丰厚,哀家死后,陛下不必赏赐。丧事能简则简,不必铺张。百姓戴孝一
,一
即可,不要过于扰动百姓。孝道不在这里,哀家愿官家学汉文帝。国家要花钱的地方正多…”
“娘娘…”赵顼不由得哽咽起来,想说什么,却卡在喉咙上,说不出来。
“死生有命,何必悲伤。”曹太后甚至微微笑了笑,她说话还是很吃力,甚至有点断续,但是眼神却很清沏“只要官家时时体验百姓疾苦,善纳忠言,做个好皇帝,哀家死了,也很高兴。”
“娘娘放心,朕一定会做个好皇帝。”
曹太后微笑着点了点头,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司马光…范纯仁…是社稷臣…官家当倚赖之…祖宗遗训…莫、莫让石越没了好结果…”
“朕记得了…”赵顼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告诉十一娘,哀、哀家知道她的苦、苦…”曹太后的话终于没有说完,她的手臂无声的滑下,双眼永远地闭上了。
哭声从慈寿殿中传出,很快,便传遍了整个汴京城。
熙宁十二年冬十月乙卯
,太皇太后崩。诏易太皇太后园陵曰山陵…辛酉,命王珪为山陵使…
m.NiuDUnxS.CoM